【邯鄲遺稿】
書名 邯鄲遺稿
作者 趙獻可
朝代 明
年份 公元1368-1644年
分類 婦科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2%AF%E9%84%B2%E9%81%BA%E7%A8%BF/index
典籍總表, 趙獻可, 明朝, 婦科, 0%
【敘】
《史記》扁鵲傳中稱其過邯鄲,聞趙貴婦人,遂為帶下醫,此女人科之所 乎?
先生之《邯鄲遺稿》,此物此志也。
婦女之病難治於男子,稟性陰柔,氣血最多凝滯,且見症又詭變百出,往往誤投一劑即釀成沉 ,而世所稱女科善本,如《濟陰綱目》諸書,議病裁方不無畸重畸輕之弊。
《邯鄲遺稿》他書引用頗多,其論胎產別開生面,實有發前人所未發者。
惜無刻本行世,辛丑歲得抄本一帙,屢於臨症時師其大意,輒獲奇效。
藏諸家塾,借抄者踵相接也,恐轉輾沿寫,或滋亥豕魯魚之誤,亟付梓人,以公同好,庶先生一片苦心,其啟牖靡涯歟!
先生《醫貫》一書,久經行世,以未化拘墟之見,故洄溪砭之,而此書則簡賅詳明,能令讀者耳目一新,較諸《醫貫》,奚翅霄壤哉!
想《醫貫》著在學養未深之候,或依草附木者流捉刀所為,亦未可定。
烏容執一以薄古人耶。
先生趙氏,名獻可,養葵其字也。
著述家每出一書,輒稱翻刻必究,余甚惑焉,倘藝林中有同余好者,或嫌鐫板未工,務期陸續刊發,則先生之立言,尚其不朽乎千古。
嘉慶元年歲次丙辰春王月吳趨生吳升謹敘
【卷之一】
【調經總論】
凡婦女經事,謂之月水,又謂之潮水。
曰月者一月一至也,曰潮者取其信也。
上蓄為乳汁,下行為月水。
夫陰必從陽,故稟火色而紅。
血為氣配,氣寒則寒,氣熱則熱,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行則行。
平和之氣,三旬一見,應月盈焉,其行有常,故名曰月經。
貴調其氣以行其血,血盛氣聚是謂之從,從則孕而無損,若將理失宜,變證百出,為病不淺。
有枯閉不通者,有淋漓不止者,有不及期與過期者,有先通而後止者,有錯經而妄行者,有紫黑塊而行痛者,有全白色而似魚腦者,有黃綠色而似牛髓者,有肥人痰多血海彌滿而經閉者,有瘦人精氣不聚子宮無血者,有因久患潮熱消血者,有因久發盜汗耗血者,有因脾弱不生血者,有因七情氣結而經閉者,有瀉痢失血者,有年久經不絕者,有一生經不至者,有來時發譫語如見鬼狀者,有臨行遍身痛而浮腫者,或赤白淋濁,或崩中帶下,或七疝八瘕,或聚或散,乍有乍無,其余病證未能悉舉。
其將來而痛者血之滯也,塊而下者氣之涼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錯經妄行者氣亂也,色紫者氣熱也,黑者熱甚也,參前者氣熱而速也,遲後者氣滯而澀也,一月兩至者血熱、故多也,兩月一至者血冷、故少也,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也,熱用冷藥,冷用熱藥,不可一途而取明矣。
【經候】
《素問》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靈樞》曰:「衝脈起於胞中,出於氣街,前行於胸,伏行於背,上出頏顙,滲灌諸陽,下入於足,注諸經,為十二經脈之海,其出入偕少陰經以行,故為血海。
凡室女從幼經水未至,面色如故,飲食如常,名為石女,不在經閉成勞內論,不須服藥。
亦有年大自通而受孕者。
凡室女諸病,以調經為先,理氣為要,每遇經至,切戒氣惱,否則有症瘕之患。
室女經閉成勞,不可投通血桃仁之類,當用生血四物之劑。
若骨蒸、潮熱、咳嗽,脈七八至,視其肌肉消瘦之甚,藥之無益。
室女經水先通後閉有二:飲食如故,面色不黃,名曰歇,非病也,不須服藥;
如面黃身熱,不食,此因積想沉思,氣鬱不遂,致血枯竭而月水先閉,多成勞損,名曰童勞,非藥可治,此症陰陽不和,急於配合,夫婦成歡即愈,否則十死八九,宜服補中益氣東加知、柏、生地,如咳嗽,加五味、門冬之類。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 白朮 陳皮 升麻 柴胡 當歸 炙甘草 生薑 大棗室女經閉不通,五心煩熱,宜四聖散。
【四聖散】
桃仁 當歸 紅花 牛膝室女經水淋漓不斷者,宜琥珀黑龍丹。
【琥珀黑龍丹】
五靈脂 當歸 地黃 川芎 良薑入砂鍋內,用赤石脂、紙筋、鹽泥封固,火 紅,去火候冷,取去黑色,研細入後藥:百草霜 乳香 生硫黃 琥珀 花蕊石上五味研細入前藥,和勻,用醋煮糊為丸。
每服時用炭火 紅,投入薑汁內浸淬,以酒、童便調服。
寡婦尼姑經閉,乃獨陰無陽,志欲不遂,是以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全類溫瘧,久則成勞,肝脈弦出寸口,比男十倍難治。
當開鬱為先,後乃調經生血,然亦生死參半,蓋由男子精盛則思室,女子血盛則欲動也。
娼婦經閉由勞郁所致,但娼婦本無經閉之理,間或有之,乃為元氣未足即被男子所傷,宜服補血養氣之藥。
經水過期而來,有血虛、血寒、血滯、血熱。
血虛者,腹不痛,微微身熱,宜生血調氣,用八物湯加香附,或四物東加黃 、升麻、陳皮。
【四物湯】
地黃 當歸 芍藥 川芎血寒者,宜四物東加木香、香附、陳皮、甘草、紅花,或用歸附丸、艾煎丸。
【歸附丸】
香附 童便 醋煎至四分之一,下艾葉,煮干取出,搗爛入後藥:當歸(酒浸) 地黃(酒浸) 川芎醋、酒糊為丸。
【艾煎丸】
吳茱萸(泡淡) 當歸 熟地 白芍 石菖蒲 川芎 人參 艾葉 橘紅如惡心嘔吐,加丁香、半夏、生薑。
血滯者腰腹疼痛,胸膈飽滿,宜四物東加醋炒香附、延胡索。
腹不痛者為血熱,宜四物東加黃連、香附。
過期而來,並色淡者,此痰多血少也,宜補血豁痰,治以川芎、當歸、生地合二陳,或加參、阿膠。
【二陳湯】
橘紅 半夏 茯苓 甘草肥人過期是氣虛挾痰也,以二四湯去熟地,加香附、參、或二陳加芎、歸、蒼、附、南星。
【二四湯】
橘紅 半夏 茯苓 甘草 熟地 當歸 川芎 芍藥瘦人過期是熱多血少也,宜四物加歸、地、甘、少佐桃仁、紅花。
經水過期不調,或一二月不至,或三四月不行,用艾煎丸、醋附丸主之。
【醋附丸】
香附(醋浸透) 醋糊丸淡鹽湯下。
加艾、當歸,如前法,治症同,名艾附丸。
若經水過期,骨蒸發熱更兼白帶者,宜四物加杜仲、續斷、巴戟、丹皮、柴胡、香附、白朮、地骨皮。
經水先期而來者,有血熱、有氣傷血海,血熱者腹多不痛,乃是火也,宜服涼血地黃湯,或四物湯加芩、連、柴胡、香附,或加黃柏、知母、陳皮為丸。
【涼血地黃湯】
生地 黃連 升麻 細辛 當歸黃芩 柴胡 本 紅花 黃柏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知母 羌活 荊芥 甘草肥人亦兼痰治之。
虛熱者,宜逍遙散、補中益氣東加知母、黃柏。
【逍遙散】
白朮 當歸 柴胡 甘草 茯苓 白芍 薄荷加煨薑一片,水煎服。
氣傷血海者,宜大用芎歸之劑,蓋此證以肚腹痛為別:若瀉、腹中冷痛,用五個散;
干嗽者,逍遙散治之。
【五個散】
陳皮 甘草 枳殼 川芎 大腹皮 厚朴 桔梗 白芍 半夏 香附 紫蘇 白芷 茯苓藿香 麻黃 乾薑 肉桂經水如不及期而來者,有火也,宜以六味地黃丸滋水,則火自平矣;
如不及期而來多者,本方加海螵蛸、柴胡、白芍;
如半月或十日而來,且綿延不止,此屬氣虛,用補中湯;
如過期而來者,火衰也,本方加艾葉;
如遲而色淡者,本方加桂。
此其大略也。
其間亦有不及期而無火者,有過期而有火者,多寡不同,不可拘於一定,當察脈之遲數,視稟之虛實、強弱,但以滋水為主,隨證加減。
凡紫與黑色者多屬火旺之甚,亦有虛寒而紫黑者,不可不察脈審證,若淡白則無火明矣。
【六味地黃丸】
熟地 山藥 茯苓 山萸肉 澤瀉 丹皮經水來臍腹絞痛,時作時止,乃氣鬱血滯,宜四烏湯。
【四烏湯】
當歸 香附 陳皮 甘草 川芎 烏藥 白芍經水欲行臍腹絞痛,乃血澀故也,以四物東加延胡索、檳榔、川楝子、木香治之。
經水臨行誤食冷物,血氣阻遏,臍腹刺痛,宜服當歸須散。
【當歸須散】
當歸須 桃仁 香附 赤芍 烏藥 紅花 蘇木 肉桂 甘草酒、水煎服。
臨經腹痛,以四物東加延胡索、丹皮、陳皮。
如痛甚者,豆淋酒;
痛緩者,童便淋酒。
【豆淋酒法】
以黑豆炒焦投入酒中經水行後,腹痛綿綿不止,雖曰虛寒宜補,然氣亦能作痛,若一概補之,不益痛乎!
須視受補與否?
如不受補者,以四物加陳皮;
如受補者,以八物加香附,血虛者倍參、 ,挾寒者加乾薑,血行氣滯者加艾。
若經淨後腰腹疼痛者,此血虛也,宜服八珍散,以白芍易赤芍,白朮易砂仁;
如覺腹冷,加肉桂。
【八珍散】
與前八物湯同經水過期紫黑有二:有氣血混並而成紫黑者,有塊痛是也;
有血熱而成紫黑色者,腹不痛是也,統以四物加連、附治之。
經水過期而似魚腦者,痰多血少也。
有綠黃如泥土者,血寒氣虛也。
其黃綠者宜暖經和血,忌用涼劑;
其淡白者,宜補血導痰,以二陳加芎、歸、參、 、膠、地。
經水澀少不快,宜四物加紅花、葵花,如經水行微少、或脹或疼,宜四物加延胡索、白芷,醋煎。
經水過多,以六合湯或膠艾湯治之。
【六合湯】
生地 白芍 歸身 川芎 黃芩 白芷
【膠艾湯】
阿膠 熟地 川芎 艾葉 當歸 白芍如去血過多,神氣倦怠者,宜增減四物湯。
【增減四物湯】
人參 當歸 白芍 乾薑 川芎 甘草如去血過多,心神不安,言語不常,宜寧心膏、膠艾湯。
【寧心膏】
辰砂 棗仁 琥珀 人參 茯神 乳香上為末,每服一錢,濃煎棗子、燈心湯。
或作丸,薄荷湯下。
因氣不和,致血不能流轉而經不調、臍腹疼痛者,是血凝氣結,其脈沉緊,宜溫經湯。
【溫經湯】
人參 當歸 白芍 延胡索 肉桂 川芎 牛膝 蓬朮 丹皮 甘草氣滯血凝者,腰腹刺痛,宜桂枝桃仁湯、通經六合湯。
【桂枝桃仁湯】
桂枝 桃仁 生地 芍藥 人參 甘草加棗子煎。
【通經六合湯】
生地黃 當歸 赤芍 川芎 蓬朮 肉桂經水凝滯,心腹疼痛者,宜琥珀散、佛手散治之。
【琥珀散】
熟地 赤芍 肉桂 三棱 當歸 丹皮 延胡索 蓬朮 烏藥 蒲黃 劉寄奴 琥珀為末,酒調服。
【佛手散】
川芎 當歸水、酒各半煎服。
經閉腹滿疼痛,發熱惡寒者,宜凌霄花散、牡丹皮散。
【凌霄花散】
凌霄花 當歸 桂枝 紅花 劉寄奴 赤芍 延胡索 丹皮 白芷酒半盞,再入紅花煎。
【牡丹皮散】
當歸 紅花 肉桂 蓬朮 赤芍 丹皮 蘇木 延胡索 鬼箭羽 乾漆 沒藥(另研) 陳皮 烏藥 甘草室女經閉成勞,臍腹瘕痛,宜牛膝散或通經丸。
【牛膝散】
當歸 丹皮 肉桂 桃仁 川芎 赤石 延胡索 牛膝 木香水、酒煎。
【通經丸】
肉桂 大黃(煨) 乾漆(研碎炒令煙盡為度) 青皮 川烏(泡去皮) 川椒 蓬朮乾薑 桃仁 紅花 當歸上為末,蜜丸,每服三十丸,淡醋湯下。
經水澀少,漸漸不通,潮熱瘦弱者,宜四物湯倍加澤蘭治之。
淤血凝積,經候不調,時時作痛,腰膝重疼,小腹堅硬者,宜紅花當歸散。
【紅花當歸散】
紅花 牛膝 劉寄奴 肉桂 當歸 紫葳 蘇木 白芍 白芷 甘草酒煎服。
婦人胃氣不調,亦能使經經歲不通,體壯實,但飲食減少者是也,宜服逍遙散以消食理脾,使飲食進而元氣足,後以和其血氣,則經水自行矣。
經沉滯不調,臍腹刺痛,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一月不至,或一月兩至,宜服佛手散,或三神丸。
【三神丸】
當歸 橘紅 延胡索(酒炒) 為末,酒糊丸,空腹艾醋湯下。
婦人月水不調,或前或後,或淋漓不斷,斷後復來,狀若瀉水,腹中堅痛,或閉塞不來,宜服桃仁散。
【桃仁散】
人參 川芎 赤芍 丹皮 牛膝 肉桂 當歸 生地 澤蘭 蒲黃 桃仁 半夏 生薑 甘草經水不調,或來多不節,或過月不行,或崩血不止,宜大溫經湯。
【大溫經湯】
人參 肉桂 川芎 白芍 天冬 阿膠 吳茱萸 當歸 丹皮 甘草 半夏 生薑經水適來適斷,日晡往來寒熱如瘧狀,或痰嗽,宜先服小柴胡湯,後服四物湯。
若泄瀉,去黃芩,加白朮、茯苓;
如自汗,減柴胡,加黃 ;
如寒熱皮膚冷,加桂枝;
如腹冷,加肉桂,如咳嗽,加五味。
【小柴胡湯】
柴胡 人參 黃芩 半夏 甘草 生薑 大棗陰虛潮熱,漸成骨蒸,宜逍遙散,或牡丹皮散。
月水或前或後,崩漏,赤白帶下,每遇經行,小腹急痛,頭眩,飲食少進,氣悶者,宜加減吳茱萸湯。
【加減吳茱萸湯】
吳茱萸 乾薑 當歸 防風 茯苓 肉桂 細辛 丹皮 桔梗 木香 門冬 半夏 甘草加薑、棗煎服。
經水不調,臍腹冷痛,惡心,脹滿,至晚則劇者,宜四烏湯、薑黃散,或艾煎丸。
【薑黃散】
薑黃 川芎 肉桂 蓬朮 丹皮 紅花 當歸 赤芍 延胡索水煎,入酒少許。
形體黑瘦,經水不調者,子宮無血故也,養其陰則自然經至矣。
肥人經水不調,乃濕痰也,去其痰,則經自調矣,宜二四湯,或導痰湯入芎、歸、連、地(必用薑汁炒,恐泥膈也)。
【導痰湯】
半夏 茯苓 枳殼 南星 甘草 陳皮 薑經水不調,臍腹冷痛,宜牛膝散;
若經水不利,時覺冷痛,寒熱往來者,宜異攻散。
【異攻散】
丹皮 肉桂 川芎 烏藥 白芷 芍藥 乾薑 當歸 延胡索 桔梗 生薑水、酒煎服。
婦人血枯經閉,有因胃氣虛,水穀難化,津液不生,而血虛不來者;
有因少時吐衄,崩漏大脫血,氣亦不足者;
有因潮熱骨蒸,不生津液,而經水閉絕者;
有因房勞多產,枯竭於內,而經不通者。
以上四者,總名血枯。
若脾虛胃消善食,黃瘦而不生血,月水全閉者,宜補中益氣東加川芎、生地、天花粉。
氣血俱虛,潮熱骨蒸,宜十全大補湯,加酒黃柏、牛膝。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黃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肉桂 生薑 大棗心腎俱虛,咳嗽一、二聲無痰,夜熱盜汗,肌體瘦弱,飲食減少,臥則恍惚,異夢不常,微咳,痰中有紅絲者,名曰脈痿,宜劫勞散。
【劫勞散】
人參 黃 茯苓 半夏 甘草 熟地 當歸 白芍 阿膠 五味子每服二錢,水盞半,加薑三片,棗子三枚,煎八分,日進三服。
經水斷後,身熱譫語,日哺尤甚,宜小柴胡湯。
經水先斷,後小便不通,四肢浮腫,名曰血分,此症難治,宜小調經湯。
【小調經湯】
當歸 白朮 肉桂 赤芍 沒藥 細辛 麝香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汁調或酒下。
若先小便閉,後致經水不通,四肢浮腫,名曰水分,此病易愈,宜葶藶丸。
【葶藶丸】
葶藶子 續隨子 乾薑上為末,棗肉為丸,桐子大,煎竹葉湯送下七丸。
如大便去,減續、葶,加白朮為丸。
或問:論調經以滋水為主,不須補血,何也?
曰:經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天者天一之真,癸者壬癸之水,月者水之精,以一月而盈,盈則昃。
女人經水一月以時而下,能有子;
不以時下,或過期,或不及,皆為病,病則不能有子。
所以必須調經,調經必須滋水為主。
又問曰:同一紅色,非血而何?
曰:女人系胞之所而養經之處,養之一月而行,行則虛矣;
以時交感,以虛而受,人若有孕,此水即化為乳而不月。
乳之色白也,何謂血乎?
至四十九而天癸絕,其所絕者天癸水也,其流行之血不見其虧,故不須四物湯補血,補血兼不得滋水,滋水必兼補血,故必以六味丸滋水。
何也?
蓋血乃後天飲食入胃,游溢精氣而成,以為流行之用。
若經水乃衝任所主,人身中有奇經八脈,俱屬腎經無形之脈,其衝任者,奇經之二,其脈起於胞中,為經脈之海,與手太陽、手少陰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女人獨稟此水以為生生之原,與男子二八之精同氣,從天一之源而來,精則一月而滿,滿則溢,似血實非血也。
衝任起於胞中,男於藏精,女子系胞,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
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
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有干涸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只宜大補其水──天一之原。
以養之使滿,滿則溢,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
此調經之法類如此。
【卷之二】
【血崩】
凡血崩之疾當分陰陽而治,氣血人身之陰陽也。
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
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
總之血隨陽氣而升降,陽氣者風也,風能上升,然必須東方之溫風始能升,故用助風益氣。
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食飲無味,久病者有之。
崩漏,有血虛,有驚憂,有怒氣,有熱搏,有勞傷。
經血忽下者,名曰崩漏。
其為病,須審腹痛、腹不痛。
如腹痛,當分虛實之異,緩急之殊,若淤血者,體必作寒;
空痛者,少腹喜按也。
淤血則當去,空痛則當補。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經曰:崩中日久為白帶,漏若多時骨髓枯。
脈小虛滑可治,急疾緊數難痊。
凡治崩漏,宜大補氣血與養脾胃,微加鎮逐心火之藥以治之,補陰瀉陽其患自愈矣。
經水妄行及血崩不止,宜黃柏散,或涼血地黃丸。
【黃柏散】
地黃 柏葉 黃芩 蒲黃 當歸 艾葉 伏龍肝 乾薑因熱崩下者,宜膠艾四物東加黃芩,或黃連解毒東加艾葉。
【黃連解毒湯】
黃連 梔子 黃芩 黃柏崩漏純血,乃脾弱氣逆也。
如身熱,宜當歸芍藥湯。
【當歸芍藥湯】
當歸 白芍 陳皮 甘草 黃 白朮 柴胡 蒼朮若崩而脈緊無力,臍下如冰,白滑間有如屋漏水者,宜膠艾東加青皮、炮薑炭、蒲黃、黃,或丁香膠艾湯。
【丁香膠艾湯】
丁香 阿膠 艾葉 四物湯若氣血俱虛,以四物東加人參、黃 ,或平補散,或大溫經湯,治之即愈。
【平補散】
阿膠 椿樹花 熟地 川芎 艾葉 蒲黃 白芍 當歸 地榆若因氣虛而下,宜四物加參、白朮、升麻、蒲黃、香附。
若崩中過極,心神恍惚,宜茯苓補心湯。
【茯苓補心湯】
人參 熟地 當歸 白芍 茯苓 紫蘇 川芎用米飲湯煎服。
若崩漏連日不止,宜荊芥散、如聖散、黃柏散、立效散,或四物東加黃芩、荊芥,或膠艾四物東加黃芩、槐花。
若少腹刺痛,艾煎丸主之。
【荊芥散】
荊芥用麻油少許以燈草燃燈,燒荊芥焦色為末,童便調服。
【如聖散】
棕櫚 乾薑 烏梅並燒炭存性,用烏梅酒調下。
【立效散】
當歸 蓮蓬殼 紅花 茅花 白棉花用白棉紙包好,以火 之存性為末,開水送下。
若崩漏晝夜不止,或經年不愈,諸藥不效,急則治其標,宜白芷、香附、百草霜;
緩則治其本,宜四物東加芩、連、參、 、薑、附,又四物東加荊芥、黃芩止血尤效,或香附、蓮房灰、米飲湯送下,或以十灰丸,或以五靈脂燒存性為末,烏梅湯下。
【十灰丸】
黃絹 艾葉 蓮房 棕櫚 馬尾 蒲黃 油發 綿 藕節 赤松皮上十味各燒存性為末,醋糊為丸,米飲湯下。
腎虛不能鎮守相火,如暴崩、下血不止腹不痛者,宜服涼血地黃湯,或八物湯內加芩、連。
因內傷所致,腹不痛者,宜涼血地黃湯;
如腹痛者,宜大劑四物湯治之,後用補宮湯。
【補宮湯】
當歸 熟地 阿膠 艾葉 川芎 白芍 地榆 白朮 甘草老年血崩腹不痛者,宜八物東加芩、連、柏葉,此乃急則救標之意,必當先理脾胃為主。
若少年血崩腹痛,實者多,虛者少,雖崩,當服四烏湯。
若年高血崩腹痛,有餘者少,不足者多,雖痛,宜眼十全大補湯。
【帶下】
白帶,如帶不斷者是也。
其所以然之故,帶者奇經八脈之一也,腰臍間回身一周,如束帶然。
八脈俱屬腎,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
下焦腎氣虛損,帶脈漏下,白為氣虛,赤為有火,治法俱補腎為主。
白者多,赤者少。
有脾虛者,六君子東加升麻;
有氣虛者,補中湯;
肝虛者,逍遙散兼六味地黃丸。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半夏 橘紅帶下有氣虛、痰鬱、血虛,種種不一,傷於臟腑,流經而發。
傷肝經者,色青如泥;
傷心經者,色赤如紅精;
傷脾經者,色黃如爛瓜;
傷肺經者,色白如涕;
傷腎經者,色黑如衄。
然雖分五色之傷,大約赤、白色居多。
白者熱入大腸,赤者熱入小腸。
白者屬氣,赤者屬血。
氣虛者用參、朮,血虛者用芎、歸也。
然此症腰痛者多,不痛者少。
大凡白帶甚則腰痛,輕則不痛也。
今人受氣甚時,則就腰痛、頭暈、眼眩,然則白帶系氣虛可見矣,宜服養榮湯。
【養榮湯】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薑黃 烏梅 白芷 生薑 五加皮 海桐皮肥人白帶,多是濕痰,宜用星、夏、海石、芎、柏、蒼、附之類。
瘦人白帶,多是濕熱,宜用滑石、芎、柏、海石、蛤粉、青黛之類。
治赤白帶與痢同法,宜胃風湯、五苓散、四物湯。
【胃風湯】
白朮 牡蠣 當歸 白芍 肉桂 茯苓 粟米 川芎
【五苓散】
桂枝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痰流下注,滲入膀胱,上宜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術二陳丸、瓦楞子以燥其濕。
【二術二陳丸】
即二陳東加蒼朮、白朮。
白帶、心腹痛,面黃虛弱者,宜當歸煎丸。
如腰痛,宜萆 釐清飲。
【萆 釐清飲】
川萆 石菖蒲 益智仁 烏藥 甘草梢 茯苓 鹽
【當歸煎丸】
當歸 赤芍 牡蠣 陳皮 熟地 白芍 地榆 川斷上為末,醋糊丸。
酒、米湯下。
白帶漏久,尺脈微弱,腎水枯者,宜用補經固真湯。
【補經固真湯】
白葵花 郁李 甘草 陳皮 乾薑 柴胡 人參上藥先煎,再入川芎煎服。
治白帶用白芷、黃柏,須炒成炭;
蒼朮,鹽水炒焦。
東垣先生用葵花法:白者治白帶,紅者治赤帶;
芍藥須炒黑,用之良驗。
治婦人赤自帶下,宜用七製香附丸。
【七製香附丸】
香附、三棱、蓬朮,童便同浸;
又以香附、紅花、烏梅、鹽水同浸;
又以香附、川芎、生水同浸;
又以香附、當歸、酒同浸;
又以香附、延胡索、生水同浸;
又以香附、熟地、酒同浸;
又以香附、丹皮、艾葉、醋同浸。
用淨香附為末,酒、醋糊為丸,淡醋湯送下。
【淋濁】
婦人年七七,數盡而經不斷,此乃氣血有餘也,不可止之。
若既絕而復來者,或傷損,或淤血,皆以兩脅、少腹急痛為辨,宜四烏湯,用赤芍;
其勢不可止,宜八物東加芩、連,然不可遽投,恐傷脾胃。
老年淋漓不斷,因幼時氣多,積久而成。
經水每月二、三至者,多成崩淋,宜大劑八物湯主之。
淋漓白滑,間有如屋漏水狀,下而不止,止而復來,臍下如冰者,宜香膠艾葉湯。
若勞傷血氣虛弱,淋漓日久者,宜膠艾東加炒蒲黃、黃芩。
如有汗,加黃 ;
如虛者,加人參。
【香膠艾葉湯】
丁香 阿膠 艾葉 川芎 熟地 當歸 白芍血淋不斷,三、五日一至,積久不愈,或因經來入房致勞,或因受氣鬱結所致。
須視小腹痛與不痛、脾胃實與不實。
若房勞所傷,宜先活血,後理其經。
如小腹痛者,以歸附丸治之;
如小腹不痛者,以內補湯治之。
如氣傷,胸滿迷悶,腹痛,與脾胃不實者,恐上有淤血,未可止也。
宜四烏湯、歸附丸、大個散、四物東加陳、甘、桂、附,後以補宮湯、安胎飲。
【內補湯】
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橘紅 茯苓 白朮 甘草
【大個散】
半夏 陳皮 甘草 桔梗 厚朴 蘇梗 香附 藿香 白芷 茯苓 菟絲子
【安胎飲】
白朮 黃芩 地榆 甘草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阿膠 艾葉 半夏腹不痛,胃實而淋日久者,宜八物東加芩、連,若食少者,略加陳、楂少許,或內補湯、補宮湯治之。
若瀉,腹不痛者,宜胃苓湯治之;
若瀉,腹冷痛者,宜五積散治之。
若嗽而不瀉者,宜二四湯治之;
嗽而兼瀉者,宜胃苓湯治之。
大凡治血淋症,必以胃氣為本,故先理胃健脾為要。
如嗽急淋緩,先止其淋,勿可忽也。
【胃苓湯】
(又名五苓平胃散) 肉桂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生薑 大棗
【五積散】
肉桂 乾薑 白芷 茯苓 麻黃 藿香 甘草 桔梗 半夏 生薑 厚朴 陳皮 川芎枳殼 當歸 白芍淋雖有赤白之分,不過虛寒鬱結為多。
如淋漓不斷,養胃東加香附;
紅色者,用八物湯;
白色者,用艾煎、歸附二丸;
如淋而帶沙者,尤當分氣血輕重,不可渺也。
若白淋變為黃水,則將變血為淋矣,宜艾煎丸加白芍。
【養胃湯】
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丹皮 青皮 薑黃 白芷 生薑 海桐皮 五加皮白濁者,膀胱經熱也,失治當生癰疽,宜服清心蓮子飲。
若白淫者,或一時放白水,寡婦尼姑多有是疾,此乃鬱火也,宜降火為主。
或有勞傷腎虛,或有心虛而得,或因思慮過度。
若過慮傷脾,宜四七湯、鎖精丸,重則加益智、鹽煎。
【清心蓮子飲】
人參 黃 茯苓 甘草 黃芩 車前子 石蓮子 地骨皮 麥冬水煎候冷,空腹服。
【四七湯】
半夏 厚朴 茯苓 蘇葉 生薑 大棗
【鎖精丸】
青鹽 茯苓 五味子 破故紙上四味,等份為末,蜜丸,淡鹽湯下。
【卷之三】
【妊娠】
《素問》:「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八八,則齒發去……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人身氣血,各有虛實寒熱之異,惟察脈可知。
舍脈而獨言藥者,妄也。
脈不宜太過而數,數則為熱;
不宜不及而遲,遲則為寒;
不宜太有力而實,實者正氣虛,火邪乘之而實也,治法當散郁以伐其邪,邪去而後正可補;
不宜太無力而虛,虛者氣血虛也,冶法當補其氣血。
又有女子,氣多血少,寒熱不調,月水違期,皆當診脈,而以活法治之。
務使夫婦之脈,和平有力,交合有期,不妄用藥,乃能生子也。
或問曰:「黃芩、白朮,安胎之聖藥,此二味恐胎前必不可缺乎?
曰:「未必然也。
胎莖之系於脾,猶鐘之系於梁也。
若棟柱不固,棟梁必撓。
所以安胎先固兩腎,使腎中和暖,始脾有生氣,何必定以白朮、黃芩為安胎耶!
凡腹中有熱胎不安,固用涼藥;
腹中有寒胎亦不安,必用溫藥,此常法也。
殊不知兩腎中具水火之原、衝任之根,胎元之所系,甚要,非白朮、黃芩之所能安也。
如腎中無水胎不安,用六味地黃丸壯水;
腎中無火,用八味地黃益火。
故調經當用杜仲、續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子,出入於六味、八味湯中為捷徑。
總之,一以貫之也。
此諸書之所不及,余特表而出之」。
【八味湯】
地黃 山萸肉 山藥 丹皮 茯苓 澤瀉 附子 肉桂婦人懷胎二、三個月,兩寸脈浮大,兩關脈滑,兩尺脈微帶數者是也。
左乳先有核者男,右乳先有核者女。
左尺滑大而疾者男,右尺滑大而疾者女,若兩尺俱洪者雙胎。
六脈洪大而身不熱者,胎也。
又兩尺脈或大或小,或沉或動或止,今明不同,早暮殊別,此鬼胎也;
又脈來如風雨亂點,忽然而去,久而復還者,亦鬼胎也。
必連視三四日方見。
婦人經脈不行,欲驗胎否,服探胎丸,腹內微動者,是胎也。
【探胎丸】
川芎為末,濃煎艾湯調下。
孕婦脈沉細而腹痛,胎伏不動,此為邪氣蓄積,水停故也。
以小腹冷暖為別,宜順氣活血藥治之。
婦人經水二、三月不行,身如病狀,六脈洪大,此孕脈也。
精神如故,好食咸酸,惡聞食氣,或但嗜一物,或嘔吐痰水,或飽悶,寒熱,名曰「惡阻」。
俗謂「病兒」,惡心嫌食是也。
切不可以寒熱病治之,須順氣豁痰,服保生湯,倍加丁香、生薑治之。
【保生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厚朴 生薑 丁香惡阻多在三個月之時,相火化胎之候。
壯火食氣,上衝胃口,食入即嘔吐。
少陰腎水既養胎,少陽之火益熾。
先用逍遙散止嘔,再用清肝滋腎東加杜仲、續斷,甚者加川連、吳茱萸。
【清肝滋腎湯】
地黃 山萸肉 山藥 柴胡 丹皮 澤瀉 茯苓 白芍惡阻嘔吐,以紫蘇飲加茯苓、半夏、枳實、草果。
蓋此是氣上停痰與食所致。
若心悶頭眩,嘔吐,惡寒,汗出,宜四七湯,或半夏茯苓湯;
若吐逆不食,心虛煩悶,宜參橘散;
如胃寒嘔逆,心腹脹滿,加丁香、藿香。
【紫蘇飲】
紫蘇 橘紅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大腹皮
【半夏茯苓湯】
半夏 茯苓 紫蘇 藿香 川芎 橘紅 甘草
【參橘散】
人參 橘紅 白朮 炙甘草 麥冬 赤苓 竹茹 厚朴 生薑若痰逆嘔吐酸水,惡聞食氣,頭眩,眼花,多臥,宜用旋覆半夏湯;
若傷食嘔吐者,宜用枳縮二陳湯。
【旋覆半夏湯】
旋覆花 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參 當歸 川芎 細辛 乾薑
【枳縮二陳湯】
枳殼 砂仁 半夏 茯苓 陳皮 甘草凡嘔吐擇食,因中脘停痰氣滯,宜二陳東加白朮、藿香、砂仁;
若脈弱嘔吐,服藥不效,當理血歸源,古云「帶陰則嘔」也,以二四湯去地黃,加丁香、枳殼、桔梗;
若悶飽,惡食,嘔逆及胎不安,腰腹痛,宜安胎飲。
若傷寒,煩熱,頭疼,胎氣不安,吐逆不食,宜人參白朮散。
若胃虛氣逆,嘔吐清水,數日不食,宜參朮散加砂仁、竹茹;
惡心,加乾薑;
如胸膈不寬,加枳實。
若嘔吐頭眩,左脈弦甚,此怒氣所激,忌參、朮等劑,須氣順為上,以順氣安胎為主。
若胃虛嘔吐不食,以砂仁槌碎,用薑汁浸少頃,炒紫色,滾湯,再入薑汁少許點服,或紫蘇湯亦可。
【人參白朮散】
人參 白朮 橘紅 甘草 麥冬 赤苓 竹茹 半夏 川芎 前胡
【參朮散】
人參 白朮 甘草 蘇梗 藿香 橘紅 丁香 烏梅 生薑妊娠漏胎訣曰:血下如同月水來,漏極胎干主殺胎。
亦損妊母須憂慮,爭遣神丹救得回。
蓋胎漏者,或誤食動胎之物所致,或誤食熱毒之物侵損胞胎所致,或因房勞傷損驚觸,或服熱藥太過干損。
輕則漏輕,重則漏重。
若不急治,血盡則死。
然安之之法有二:若因母病而動胎者,單治其母,其胎自安;
若因胎不安以致母病者,單安其胎,則母病自愈。
懷妊之後,經水雖不多,虛熱而下者,以紫蘇東加黃芩、白朮、阿膠、砂仁。
【紫蘇湯】
紫蘇 桑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陳皮 五味子 大腹皮 草果 生薑 鹽妊娠卒然腰痛,而血下不止者,宜安胎飲主之。
胎漏淋漓不已,宜膠艾四物東加黃芩、續斷;
如下血不止者,加烏梅、石菖蒲、地榆、小薊、赤石脂。
妊娠誤食毒物、毒藥,傷動胎氣,下血不止者,隨其所傷之物治之。
妊娠偶因跌仆,胎動不安,衝心,腰腹痛,下血,隨死,宜佛手散治之。
孕婦遺尿,用白薇、白芍為末,一日服三服愈。
胎從心腹湊上者,名曰子懸。
此命門火衰,胎在腹中寒冷,不得已上就心火之溫暖,須理中湯,不應,八味丸作湯。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炮薑 炙甘草胎氣不和上湊,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宜紫蘇飲。
此藥有安生墜死之功,兼治臨產累日不下。
妊娠胎動不安,下血腹痛,或下血不痛,以安胎和氣飲或芎 補中湯。
【安胎和氣飲】
白朮 橘紅 良薑 陳米 訶子 甘草 木香
【芎 補中湯】
人參 白朮 黃 當歸 阿膠 乾薑 甘草 白芍 川芎 木香 五味子 杜仲胎氣不和,腰腹疼痛,以安胎飲加紫蘇、黃芩、砂仁、陳皮;
如胎不時動而腰腹痛者,單服安胎飲;
如胎動不安,以佛手散加膠、艾、蔥白治之。
孕婦內傷,當辨其胎之死生。
若腹迸痛,發寒,舌青者,子死也,以香桂散下之;
如症未明,以佛手散探之,胎損者立便送下,未損者其痛自止,然痛止後,須視其輕重,即治其傷,罔顧其胎,血下胎安,母命全矣,或單服紫蘇飲加枳殼、童便、酒及砂仁亦可。
【香桂散】
肉桂 麝香 艾葉 杏仁為末,酒調服。
胎前腰痛甚者,腎虛極也,其胎必墮。
急服安胎飲以固其胎,如腰不疼,加黃芩服之。
妊娠腹痛者,名曰痛胎,俗名胎氣,至產則愈。
若二、三月間忽然心腹疼痛,宜用芎、歸、阿膠、蔥白,或紫蘇飲加砂仁,或四七東加川芎、當歸,或四磨飲治之。
【四磨飲】
人參 烏藥 檳榔 沉香各磨濃汁,開水沖服。
胎痛與胎動不同,有因母病而動者,因胎不堅而引動者,痛亦如之,切宜詳辨。
或有動而不痛者。
阿膠治胎動,川芎、當歸身治胎痛。
胎前心痛欲死,以沉香降氣湯、茯苓補心湯、四七湯、紫蘇飲擇而用之。
【沉香降氣湯】
沉香 香附 縮砂 甘草為末,入鹽少許,鹽湯下。
胎前胃痛口噤,宜服養胃湯。
妊娠心腹急痛歌:「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氣絕命將傾。
血下不止胎衝上,心腹痛悶定傷身。
此症多因,難治。
胎前小腹冷痛攻刺, 癖疼痛,宜服蔥白散,須量其輕重而用之。
【蔥白散】
蔥白 肉桂 三棱 蓬朮 人參 熟地 當歸 白芍 厚朴 神麯 青皮 木香 麥芽乾薑 茯苓 川芎 川楝子 小茴香胎前臍下小腹冷痛,小便數,大便滑。
此因食生冷不時物所致,宜安胎和氣飲治之。
胎前小腹痛者,須視其如果不安,宜紫蘇飲,不可多服活血行氣藥;
若內傷甚者,下之;
亦有生孕癰而痛者,在乎謹細詳辨,不可忽也。
胎前脅痛者,其因有三:有因慟哭,有因內傷,有因惱怒。
有胎不宜與傷藥,誤則墮胎。
宜服童便、酒,或用紫蘇飲加當歸尾、砂仁、童便,去參服之。
雖曰內傷,猶宜安胎為上。
若脅痛甚,紫蘇飲中加白芥子、柴胡、枳殼升達之。
孕婦背痛者,氣所滯也,宜紫蘇飲;
若腰背痛不可忍者,虛則杜仲丸;
腰痛如折者,以黑豆炒熟,酒飲之,或破故紙、紫胡桃酒服。
孕婦遍身拘急不仁、作痛,眼黑花,不寐,胎氣亦有然者,宜用紫蘇飲。
妊娠面及四肢浮腫如水氣者,名曰子腫。
有胎氣,有水腫,有濕,有熱,有因瘧過飲傷脾,有因瀉利虛滑損胃,皆能令腫也。
若胎氣腫者,以紫個散加白朮;
若虛浮水腫者,以五皮飲加白朮、丁香、萊菔子;
若浮腫小便不利者,乃胎水證也,宜紫個散加澤瀉、木通、白朮;
如三焦熱病,加梔子、黃芩,利小便、退腫尤捷;
若浮腫腹大者,氣也,必利小便為上,宜服紫個散。
若脾氣虛,遍身浮腫,心腹脹滿,喘急氣促,小便不利者,名曰胎水,又名子滿,以紫個散加桑皮、赤茯苓、木香、澤瀉、木通,甚者加防己;
若濕,以五苓散去桂加車前子、大腹皮、人參、木通治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