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櫟】
拉丁名 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 (a. camus) farman
中文名 三棱櫟
拉丁科名 fagaceae
中文科名 殼鬥科
保護級別 2
分布 雲南(瀾滄、孟連、西盟、猛臘)
現狀 稀有種。
近年在雲南南部瀾滄縣境內首次發現。
由於分布區域狹窄,植株稀少,又因砍伐森林和毀林開荒,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
海拔下限(米) 散生於1000 集中於1300
海拔上限(米) 散生於1900 集中於1600
形態特征 常綠喬木,樹皮深灰褐色,呈條狀開裂。
小枝暗紅褐色,幼時被鏽色絨毛,後漸無毛,具顯著白色皮孔,葉互生,革質,菱狀橢圓形,長7-12釐米,寬3一6釐米,先端鈍而凹陷,基部楔形,全緣,下面銀灰綠色,側脈約10對。
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葇荑狀,常單生葉腋或簇生於無葉短枝上,長8一14釐米;雄花多數,呈小球狀簇生於序軸各節上,雄蕊6。
與花被裂片對生;雌花序穗狀,直立,單生於頂端小枝的葉腋;雌花具短柄,1-3朵聚生於穗軸各節上,花被片6,微小,被柔毛,具退化雄蕊,子房3室,具明顯3 翅,花柱3,反曲。
堅果1-3,生於淺杯狀殼鬥內,寬卵圓形,長寬各約5毫米,具顯著3棱脊,頂端有宿存花柱及花被裂片,密被糠桃狀鏽毛;殼鬥短淺,高僅2毫米,3-5裂,殼鬥裂片外面被3橫裂圓形小苞片,內面密被細絨毛。
特性 分布區受西南季風影響,乾濕季分明,年降水量約1600毫米,主要集中於雨季,年平均溫約18℃,極端最高溫37.2℃,極端最低溫-1.0℃,土壤為赤紅壤。
為陰性樹種,多零星間雜於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花果期11月至翌年4月。
保護價值 本屬為我國新記錄,具裂片狀的殼鬥和三棱形的堅果,表明與山毛櫸亞科fagoideae有一定的親緣關系。
但花序為荑狀,柱頭頭狀,雄蕊6枚,花藥基生等性狀又表明它是櫟亞科quercoideae中較原始的類群。因此在系統演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其材質堅硬,紋理直,易加工,不翅裂,當地群眾喜用它做各種農具。
可作為荒山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 應在其分布較為集中的地段設立自然保護點,隸屬於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
建議開展人工種植試驗並加以推廣。
栽培要點 三棱櫟結實量較大,通常3--4月果實成熟,種子壽命短,應及時采收。
收集的果實在陰乾後,即行除去殼鬥和果序,並拌沙貯藏。
5月下旬至6月初雨季來臨時,即可直播或育苗造林。
引自: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31/2007/20071007558886.html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