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鸚哥魚】
熱帶之岩礁海域間有許多色彩美麗之鸚哥魚科(FamilyScariidae)魚類在此洄流覓食。
體呈橢圓狀,口之上頜骨與前頜骨固結,不能伸縮,齒全部或大部分癒合成為鳥嘴狀,故有鸚哥魚(ParrotFishes)之稱。
但上、下頜中間有一縫合線,口閉合時上頜齒板掩蓋下頜齒板。
其體型大小相差甚多,最大者可達一公尺長,約三、四十公斤重;
小型之種類則只七、八公分長而已,與隆頭魚科甚為類似。
體表之鱗片為大型者亦甚堅硬,體色變化多端,成魚與幼魚,雌魚與雄魚的色彩均異,因此以色彩不易判斷其種類。
鸚哥魚之成魚,在白天常會在珊瑚礁區覓食,因其門齒甚為強硬,常會刮取珊瑚礁表面食物而破壞珊瑚礁。
夜間,鸚哥魚會回到洞穴中睡覺,並在身體周圍形成具有黏性的膜包圍著自己,此時性甚溫馴,可用手去觸摸它。
有些成魚在老成後額頭也會隆起。
臺灣所產鸚哥魚種類很多,絕大部分都分布在南部、東南部、小琉球、綠島、蘭嶼等地,北部亦有,惟種類較少,以Scarus屬之種類為臺灣所常見。
由於門齒銳利,一般釣法無法漁獲,故常以潛水鏢取或網圍。
可供食用,蘭嶼的雅美族捕獲後,常將之曬成魚乾,以備糧食不足時食用。
(曾榮政)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1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