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聯韻詩;敘事曲(歌)】
Ballade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歌曲類型。
一、三節聯韻詩是十四∼十五世紀法國的詩和音樂三種「定格」(FormesFixes)之一。
它由三個節段合成,每段有7∼8行詩句,每行長度與樂韻都相同。
每一段最後都有一行或三行疊句。
整段格式是ababcdE或ababcdeF(大寫字母表示疊句),它的樂韻在b句再現之後,其他句子可以互相成韻,也有應用a或b句之韻的,如ababbcC。
有時在整首詩結束後加上一段稱為「Envoi」的短詩節。
三節聯韻詩的音樂形式分X和Y兩主段,X段為ab句及重複,Y段為後面的其他句子,造成XXY的形式,有時為讓行數均等,也有XXYY的形式。
每一段重複音樂都有第一和第二終止。
十二∼十三世紀許多歌曲都是三節聯韻詩,但從JehannotdeL´Escurel的單音風格,三節聯韻詩始為人重視,成為詩樂的「定格」之一。
重要的三節聯韻詩作曲家馬肖(G.deMachaut,c.1300-1377),他寫了42首詩歌,其中多為求婚歌採用歌唱和數部樂器演奏之複音風格,極受讚賞。
這種複音風格一直維持至十四世紀後期,並加上更為複雜的對位與節奏。
十五世紀初,雖其地位漸不如前,但仍然有人繼續耕耘;
如法國北部Burguda地區所出的三節聯韻詩、音樂較為簡單並有樂器前奏。
二、德國敘事詩。
原為聲樂曲,但後亦也有為樂器而作的敘事詩。
德文Ballade一詞是從英文Ballad轉化而來,十八世紀後半葉至十九世紀是德國敘事詩極盛期,其文學性和音樂性都很高,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敘事詩內容多以中世紀歷史及傳說為主題,也加入神怪的題材,偏向於嚴肅與悲劇性的刻劃。
敘述的方式為非第一人稱的對話體,受到民間詩歌的影響,多為簡單的四行詩,每一行有三或四個重音節,有時也用疊句。
在音樂形式方面,多為獨唱有鋼琴伴奏,用反覆歌或改良形式,也有聯篇寫作(Through-Composed)形式。
寫作敘事詩的重要文學家包括哥德(Goethe,1749-1832)、席勒(Schiller,1759-1805)、烏蘭特(Uhland,1787-1862)等。
十八世紀最重要的敘事詩作曲家為宗斯泰格(J.R.Zumsteeg,1760-1802),他1798-1805年出版的《敘事詩與歌曲集》(KleineBalldenundLieder)影響到後來的長篇式敘事詩。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是十九世紀創作最多特具敘事詩風格之作曲家,其名作包括用哥德詩集譜成的《魔王》(Erlkönig)、《流浪者之夜歌》(Wandere´sNachtlied)、《死與少女》(DerTodunddesMädchen)、《流浪者》(DerWanderer)、及聯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DieSchöneMulerin)與《天鵝之歌》(Schwanengesang)。
其他曾譜寫敘事詩歌曲的作曲家還有舒曼(R.Schumann,1810-1856)、李斯特(F.Lizst,1811-1886)、布拉姆斯(J.Brams,1833-1897)和沃爾夫(H.Wolf,1860-1903)等。
華格納(R.Wagner,1813-1883)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DerFliegendeHollander)也有整集的敘事曲,有些作曲家還把它用音樂話劇(Melodrama)的方式表現,如舒曼的《Haidenknabe敘事詩》(BalldederHaidenknabe),李斯特的《黎諾爾》(Lenore)和里夏德.史特勞斯(RichardStrauss,1864-1949)的《EnochArden》。
十九世紀中期尚有一種加入合唱及管弦樂伴奏的敘事曲,如舒曼的《DieVätergruft》。
有些純樂器曲也標題為敘事詩,這些音樂有時由作曲家直接表達或可從旁推測與文學之關係,例如布拉姆斯有一首樂器曲標題說明是聽了一首稱為《愛德華》的蘇格蘭敘事歌之後而作,另外蕭邦(F.Chopin,1810-1849)的四首鋼琴敘事曲有些是表現波蘭詩人AdamMickiewicz的詩,這些器樂曲可與敘述文學的格調相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