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瘧疾論汗】
凡古人治瘧之法,若其久而汗多,腠理開泄,陽不能固者,必補斂之;無汗則腠理緻密,邪不能解,必發散之。
故曰: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
此大法也。
蓋瘧本外邪,非汗不能解。
若不知善解其邪,而妄用劫劑,多致胃氣受傷,邪不能解,必反難愈。
此宜以補劑為主,加減取汗,汗後再加補養可也。
若邪在陰分,則下體最難得汗,補藥力到,自然汗出至足,方是佳兆。
凡病此而邪有未解者,大忌飽食,亦以汗之難易為優劣也。
凡寒邪之自外而入者,得汗即解,如傷寒之類皆是也。
而惟時瘟時瘧之病,則病有淺深之不同。
即如病瘟者,雖有大汗而熱仍不退;病瘧者,屢發屢汗而瘧猶不止。
此其所感最深,故不能以一,二汗而即愈,或通身如洗而猶不能透。
若此者,但當察其強弱,仍漸次再汗之,方得邪解,故不可謂汗後必無邪也。
此但當以脈之緊與不緊,及頭身之痛與不痛,寒熱之甚與不甚為辨耳。
然又有雖已得汗,邪氣將解,而不守禁忌,或因於勞,或因於欲,或受生冷微邪,或胃氣未清因而過食,隨觸隨發,此其舊邪未盡而新邪又至,纏綿深固,因致留連者,亦必宜仍從汗解。
但其宜固宜散,則猶當以酌虛實為首務。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