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溫疫論 上卷 大便45】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15 22:42
標題: 【溫疫論 上卷 大便45】

溫疫論 上卷 大便45

 

 

熱結旁流,協熱下利,大便閉結,大腸膠閉,總之邪在裡,其証不同者,在乎通塞之間耳。

 

協熱下利者,其人大便素不調,邪氣忽乘於胃,便作煩渴,一如平時泄瀉稀糞而色不敗,其色但焦黃而已。

 

此伏邪傳裡,不能稽留於胃,至午後潮熱,便作泄瀉,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不作潮熱,利亦止,為病愈。

 

潮熱未除,利不止者,宜小承氣湯,以徹其餘邪,而利自止。

 

利止二三日後,午後忽加煩渴,潮熱下泄,仍如前証,此伏邪未盡,複傳到胃也,治法同前。

 

大便閉結者,疫邪傳裡,內熱壅郁,宿糞不行,蒸而為結,漸至更硬,下之結糞一行,瘀熱自除,諸証悉去。

 

熱結旁流者,以胃家實,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立止。

 

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並臭水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宜更下之。

 

大腸膠閉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設遇疫邪傳裡,但蒸作極臭,然如粘膠,至死不結,但愈蒸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疫毒無路而出,不下即死,但得粘膠一去,下証自除,霍然而愈。

 

溫疫愈後三五日,或數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下焦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也。

 

發於氣分則為白積;發於血分則為紅積;氣血俱病,紅白相兼。

 

邪盡利止,未止者,宜芍藥湯。

 

(方見前戰汗條)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証,此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此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

 

覺穀道夯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

 

病愈後,脈遲細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七成湯。

 

或亦有雜証屬實者,宜大黃丸,下之立愈。

 

六成湯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 地黃(五錢) 天門冬(一錢) 肉蓯蓉(三錢) 麥門冬(一錢)照常煎服。

 

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少減澤瀉。

 

七成湯破故紙(炒錘碎,三錢) 熟附子(一錢) 遼五味(八分) 白茯苓(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照常煎服。

 

愈後更發者,宜八味丸,倍加附子。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