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一書集虛勞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 〔若作湯飲,則小其劑。〕
治腎水不足,〔下症皆陰虛之故。〕
發熱作渴,〔陰虛則發熱,津少則作渴。
氣壅痰嗽,〔腎虛不能納氣歸根,故氣壅於上,火蒸津液,凝結為痰。
咳者水虛而火刑金也。〕
頭目眩暈,眼花耳聾,〔龍火炎、則雷火亦發,肝血虛而為眩為花,陰虛痰火上升,故耳聾。〕
咽燥舌痛,齒牙不固,〔喉嚨舌本。
皆腎脈之所過。
腎主骨,牙者、骨之余,牙之標也,精髓枯而齦骨失潤,則齒動搖,譬之幾敗本枯則筍寬搖動,濕則堅固矣。〕
腰脊腿脛酸痛,〔腰為腎之府,腎脈循內踝上 內,至股內,後廉貫脊,精髓內竭,故酸軟疼痛。〕
齒衄便紅吐血,〔丹溪曰:諸見血為熱症,由君火相火亢甚、煎迫而越出諸竅。〕
盜汗失音,〔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閉藏失職也。
腎虛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故失音。〕
水泛為痰,〔陰虛火動,則水沸泛上為痰。〕
小便淋閉, 〔淋者,淋澀而痛,閉者,不通也。
腎司開合,虛則失職矣。
又《金匱》云: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閉不通。〕
夢遺精滑,〔陰虛而君火妄動也。〕
足心干熱,腳跟作痛, 〔腎脈走足心,入跟中故也。〕
經水不調,血枯閉絕等症。
〔衝任二脈傷損之故也。〕
熟地〔補髓填精,八兩。〕
萸肉〔補腎氣,固元精;四兩。〕
山藥〔入手太陰肺,能潤皮膚,清虛熱,補水之上源,以金為水母故也。
四兩。〕
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伏火,三兩。〕
茯苓〔淡滲以降陰中之陽。〕
澤瀉〔咸滲以降陰中之陰,各三錢。〕
加麥冬〔潤燥金而清水源。
六兩。〕
五味〔上能收耗散之肺氣,下能滋不足之腎水,三兩。〕
名八仙長壽丸,再加人參,是合生脈散也。
〔金為水源,凡水虛者,宜合生脈散,以滋其化源。
蜜丸桐子大,空心淡鹽滾湯下,四、五錢,〕發熱作渴,加鱉甲、花粉、二冬。
氣壅加沉香、砂仁、麥冬。
痰嗽加貝母、百合、麥冬。
咽燥舌痛、加生雞子、元參、二冬。
齒牙不固,八仙加鹿茸、豬髓、龍齒、牡蠣。
腿脛酸痛,加牛膝、杜仲、枸杞、龜甲。
齒縫牙齦出血,加麥冬、童便,或再加人中白、麥冬,煎湯頻頻服之。
溺血若痛者為血淋,去山萸加二冬、牛膝、藕汁、甘草梢。
如陰莖時舉,溺管脹痛者,再加黃柏、知母。
不痛者為尿血,八仙加白芍、蓮須、藕汁、早蓮草。
失音加麥冬、生雞子。
足心干熱加二冬、牛膝、龜甲。
以上加減諸法,保陰、左歸仿此。
此純陰重味,潤下之方也。
純陰腎之氣,重味腎之質,潤下腎之性,宋錢仲陽用此方治小兒齒遲、語遲、腳軟、行遲、囪門不合,陰虛發熱諸病,以皆屬腎虛,緣小兒稚陽純氣,故以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而但補其真陰,隨手輒效。
明薛立齋因之悟大方陰虛,用丹溪補陰方不驗者,以此代之,立應。
薛氏加減之法甚多,即如本方去澤瀉,加黃 、當歸,以合養血之奇。
蓋為發熱作渴,小便不調,理無再竭,故去澤瀉,又入生脈散,以生金滋水,虛則補母之義。
復合異功散,以崇土生金,兼母之外家而補之,更其方名曰人參補氣湯。
加減變化無窮,真如游龍戲海之妙。
舉以為例,學人當善悟其法,而以意通之,則不可勝用矣。
趙養葵《醫貫》一書,得力於薛氏醫案,而並闡其義,觸處旁通,外邪雜病,無不貫攝,而六味之用益廣。
試舉其陰虛發熱諸症所用。
如云:世人真陰虛而發熱者,十常六、七,亦與外感無異。
余於陰虛發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煩躁,與大劑六味湯服之而愈。
又云:陰虛火動,則水沸上為痰,其痰重濁白沫,與火衰水泛為痰純是清水者不同。
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龍興而水附,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地,雷發而雨隨。
用六味湯以滋陰降火,〔宜倍茯苓,可加貝母、天冬、牛膝。〕
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既治其本,復宜補脾以制水,方為良法。
又云:咳嗽必責之肺,治之之法,不在肺而在脾,而又歸重於腎。
人有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沖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原,當以六味湯主之。
〔可加百合、麥冬,用辰砂少許引導。〕
毋徒從事於肺。
以肺司出氣,為氣之主,腎司納氣,為氣之本。
又腎為肺之子,虛則補其子也。
大凡陰虛咳嗽,起於房勞虧損真陰,陰虛火上刑金,咳則肺金必傷,預先以六味之類壯其水,使水升而火降,然後以參、 救被傷之肺,兼有虛則補其土母之義,一舉兩得之法。
若不先壯水以鎮火,而遂投參、 以補陽,反使陽火愈旺,而金益受仿,豈藥之罪哉,此所謂不識先後著者也。
如火不降,則參、 始終難用,治陰虛之所以難也。
又云:腎水虛故有火,有火則有痰,有痰則咳嗽,咳嗽之甚則喘,宜六味加麥冬、五味、牛膝〔貝母、枇杷葉。〕
之屬,大劑並飲。
蓋陰虛發喘,去死不遠,幸幾希一線,牽帶在命門之根,尚爾留連。
善治者,惟以助元接真鎮墜之藥,俾其返本歸元,或可回生,然亦不可驟峻也。
又云:陰虛喉痛,屬少陰之病。
少陰之火,直如奔馬逆沖而上,到此咽喉緊要處,氣鬱結而不得舒,故或痛腫。
其症必內熱口乾面赤,痰涎涌上,其尺脈必數而無力,須六味。
加麥冬、五味,〔或同生雞子玄參。〕
大劑作湯飲之,褚氏所謂上病療下也。
又云:陰虛失血一症,分而言之,則有嘔血、吐血,或出胃經,或出肝經。
咯血出於腎經,或出心經。
咳血出於肺經,唾血出於腎經,或出胃經。
衄血出於肺經,或出胃經,痰涎血者,出於脾經。
合而言之,皆屬於腎。
蓋腎中之真水干,則真火炎,血亦隨火沸騰,故錯經而妄行,越出諸竅。
褚氏謂服寒涼,百不一生,飲溲溺百不一死。
愚謂六味湯獨補腎水,性不寒涼,不損脾胃,久服則水升火降而愈。
又須人參救肺補胃藥以收功。
蓋初時忌用人參者,不欲其補助陽氣也,及火已歸原,人參又所不禁,然亦宜同滋陰藥中用之則善,又云:陰虛小便不通,因汗多五內枯燥,膀胱原無水積,強欲通之,如向乞人而求食,豈能得乎?惟六味滋水,則小水自來,切忌淡味滲泄之藥。
又云:陰虛之人,大便秘結者,是因腎之津液虧少,惟六味加二冬、人乳、牛乳,滋陰潤燥,而便自如常,又云:腎為陰,主藏精,陰虛則精不藏;肝為陽,主疏泄,陽強則火不秘。
以不秘之火,加不藏之精,故夢交即泄。
惟用六味補水,總有相火,水能滋木,水升而木火自熄。
沈氏謂因心若一動,相火隨之,則成夢境,而氣搖精瀉。
治法總不越補腎水,斂元精,安心神,清相火為主。
余因世人喜用六味之方而未能盡明用方之旨,故詳及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