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 發表於 2012-5-21 14:41:15

【太空探索/紅外光偏折 新發現暗星雲核暉現象】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太空探索/紅外光偏折 新發現暗星雲核暉現象</FONT>】</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更新日期:2010/10/08 10:08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天文學家發現新的天文現象,稱為「核暉(coreshine)」,或許可幫助天文學家瞭解恆星和行星如何形成。</STRONG></P>
<P><BR><STRONG>法國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ris)Laurent Pagani等人,利用美國航太總署(NASA)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觀測資料,發現數十個暗星雲的雲核(dark cores)具有核暉現象,並測量這些冷而暗的雲核所造成的紅外光偏折現象。</STRONG></P>
<P><BR><STRONG>銀河系中有很多這種由濃密塵埃雲氣組成的暗雲核,常常是年輕恆星或行星系統誕生與發展之處,但塵埃會遮蔽雲核中正在成形的恆星或行星系統,使天文學家難以一窺究竟;然而當鄰近恆星的星光被雲核散射時,便會出現這種核暉效應,往往可以反應雲核的年齡與組成。</STRONG></P>
<P><BR><STRONG>Pagani等人起初透過史匹哲觀測資料庫,在2009年觀測到一個核暉現象,當時他們對於暗雲核居然可以散射紅外光而覺得相當訝異。因為之前天文學家認為暗雲核中的塵埃粒子太小,應該無法讓星光偏折,星光會直線穿越雲核才對。</STRONG></P>
<P><BR><STRONG>但是,2009年的發現告訴他們:之前的想法顯然有誤,暗雲核中的塵埃粒子比他們之前認為的0.1微米(micron)還大,估計應在1微米左右。</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註:典型的人髮直徑約100微米)這樣的數值看起來差異不大,卻會嚴重影響所有關於恆星和行星形成的理論模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例如:愈大的塵埃粒子意味著行星從恆星周圍的塵埃盤中誕生的速率愈快;換言之,可能在恆星還在孕育的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行星。</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因不確定2009年的發現是普遍現象還是特例,Pagani等人決定持續搜尋;至今共研究過110個暗雲核,其中約一半左右具有核暉現象。</STRONG></P>
<P><BR><STRONG>當雲核中的塵埃粒子愈大時,代表雲核中的恆星形成過程發展得愈成熟,所以利用核暉可瞭解雲核的年齡,並延伸到瞭解銀河各處的雲核年齡分布狀況。</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此外,由於星光散射偏折的方向和星雲結構有關,因此核暉也可幫助天文學家建立雲核的3D立體結構模型,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STRONG></P>
<P><BR><STRONG>上圖是L183暗星雲的史匹哲影像,其中右方是以波長較長的紅外光(8微米)拍攝,可見雲核呈現暗色;中間是以波長較短的紅外光(3.6微米)拍攝,可見雲核因散射星光而隱隱發光;左方則是前兩圖合成的結果。(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8/17/2ejzi.html"><STRONG>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8/17/2ejzi.html</STRONG></A></P>
<P>&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空探索/紅外光偏折 新發現暗星雲核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