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 發表於 2012-5-9 19:33:58

【第十八章學後感】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第十八章學後感</FONT>】</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在老師的講學下,我才認識到全文言簡意深的四段話告訴我們:</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認知規範錯誤,導致一切的標凖都是錯誤,其下我們的思維習慣、行動方向皆是錯誤,一切事物起源要正確,才有其規律運作,才不會有錯誤的結果。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文章前二句都在用人們生活中的認知和導致的行為習慣,來幫助剖析。 <BR>&nbsp;</STRONG></P>
<P><STRONG>“大道廢,有人義”在這裡,品格性情代表一個人的品德、處境及認知見識,當思想學說或者規範標凖不能制約其人的時候,不能確定其人的認知是否有正確接受教育、有正確認知規範標凖的能力,否則,其人如果認知能力有問題,則他的一切行為判斷都會產生不真實正確,而錯誤。 <BR>&nbsp;</STRONG></P>
<P><STRONG>由此,我想在這裡分享一個不短的故事。 <BR>&nbsp;</STRONG></P>
<P><STRONG>我有一個朋友最近跟我傾訴苦惱傷心,原因是她的5歲孩子銘現在是幼兒園出名的問題幼兒,在幼師的眼中銘的性格敏感、孤僻、倔強、情緒化、打架兇悍,不敢做不會做的事情不按幼師要求去學習練習,如果做錯事情常常自虐方式打自己。 <BR>&nbsp;</STRONG></P>
<P><STRONG>這次因為有個小朋友為了維護班上秩序打了銘,銘很強悍的回擊了小朋友,並將那個小朋友的手背弄出指甲痕並破皮,幼師在放學時候要求銘跟小朋友及小朋友家長道歉,銘很聽幼師的話立即道歉,卻背著幼師跟接放學爺爺說:我想打死自己。 <BR>&nbsp;</STRONG></P>
<P><STRONG>幼師聽到這句話後更覺得銘性格有大問題,便電話家長反饋問題。 <BR>&nbsp;</STRONG></P>
<P><STRONG>朋友很傷心,銘2歲起,單獨和爺爺奶奶生活,從小怕事不打架,剛上幼兒園時候,很多時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常帶指甲傷痕回家,幼師偶爾跟朋友說,銘喜歡哭,小朋友和他打打鬧玩,他從來就是哭著請老師幫忙,但幼師的處理是:這可是你的事情哦,你要自己解決,你可以跟小朋友說不打架嘛。 <BR>&nbsp;</STRONG></P>
<P><STRONG>朋友從沒追問過孩子的受傷,只在家裡教孩子:回擊欺負你的人。 <BR>&nbsp;</STRONG></P>
<P><STRONG>不想孩子的發展到另一個極端。 <BR>&nbsp;</STRONG></P>
<P><STRONG>朋友特意接兒子放學,先和老師做了溝通,瞭解孩子行為老師反饋新情況:昨天和小朋友打架道歉,今天本來表現很好,很積極的幫老師做事情,可是中午又犯倔強脾氣,自己又在打自己。 <BR>&nbsp;</STRONG></P>
<P><STRONG>原來,甲(別班老師)乙丙(銘班老師)老師中午在一起休息玩鬧,乙說:銘,甲老師打我,快來幫忙。 <BR>&nbsp;</STRONG></P>
<P><STRONG>銘衝上去拿著衣服,就打甲老師。 <BR>&nbsp;</STRONG></P>
<P><STRONG>丙老師嚴肅的說:銘,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打老師,快跟甲老師道歉!銘漲著小臉,委屈生氣的說不道歉。 <BR>&nbsp;</STRONG></P>
<P><STRONG>丙老師批評他,他傷心的在角落哭,自己打自己。 <BR>&nbsp;</STRONG></P>
<P><STRONG>幼師最後強調說:你看他的性格就是這樣,真是倔強。 <BR>&nbsp;</STRONG></P>
<P><STRONG>朋友聽後,平靜的跟幼師說:老師看到是銘的壞性格,我看到的是,孩子在糾結懊惱而痛恨自己,糾結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聽老師的話幫忙也是犯錯誤,懊惱自己為什麼老是做不對事情,痛恨自己笨而不能做好事情,渴望老師認可卻總得不到認可。 <BR>&nbsp;</STRONG></P>
<P><STRONG>朋友和孩子回家路上找了一個商場休息區,製造愉快的氛圍和和單獨孩子聊天,委婉的瞭解孩子的想法,孩子說:</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我打架是不想被別人打,媽媽我要變勇敢;</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我幫老師做事,是因為我是中班了,可以幫老師多做事,我不想老師批評我,我想老師喜歡我;</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我自己打自己是因為我沒有做對事情,老師不喜歡我;</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我不想學跳舞,不想畫畫,是因為我不會,做不好,老師會不喜歡我。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朋友一半欣慰孩子勇敢懂事,一半覺得傷心。 <BR>&nbsp;</STRONG></P>
<P><STRONG>孩子以前被人打,老師不處理要求自己處理變強,好不容易學會勇敢用武力自己解決問題,卻被老師要求跟家長道歉這樣嚴重懲罰;</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孩子被求助幫忙以為幫助老師,卻受到老師的批評;</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孩子以為只要不做不錯,就不會影響老師對他的認可。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對於一個渴望老師喜歡的孩子,一個盡力希望做對事情孩子來說,他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對!總是做不對事情,總是沒有得到肯定,他恨自己笨,所以自虐。 <BR>&nbsp;</STRONG></P>
<P><STRONG>朋友忍住傷心,強顏歡笑的繼續和孩子聊天,挖掘孩子的想法故意輕松的引導孩子怎麼做事情才是正確。 <BR>&nbsp;</STRONG></P>
<P><STRONG>問題的根源在於:銘是個需要認可才快樂和上進的孩子,他盡力想做好,想獲得認可和友愛,但因沒有人正確教導去認知判斷,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而處在不做不錯的怯弱裡,不懂得用語言交流去獲得他的資源去做到好。 <BR>&nbsp;</STRONG></P>
<P><STRONG>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認知是非對錯時,其想法行為都是錯誤,可我們只看到他的品格性情有問題,而沒有意識到問題產生之源。 <BR>&nbsp;</STRONG></P>
<P><STRONG>孩子的品德成長出現的問題,家長、幼師對孩子的慣性判斷觀點,孩子媽媽對於這一情況想用換幼兒園來期望改變糾正,這一切慣性發展的結果其根源都在於對事物的表像理解,而沒有正確認知观点来分析判断发展,所以,認知起源有錯誤,行為方向有錯誤,慣性理解有錯誤,一切就不會朝著正確的結果。 <BR>&nbsp;</STRONG></P>
<P><STRONG>智者文章思想,確實可以剖析無論古今人們生活中的問題本源。 <BR>&nbsp;</STRONG></P>
<P><STRONG>文章第二句在說,對於事理的吸收判斷能力將好處分給別人好處顯露出來,也許事情情況差不多有不合法。 <BR>&nbsp;</STRONG></P>
<P><STRONG>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電視中曝光的騙子,假裝挖到文物,假裝將好處分給別人,收取別人的分贓費用,其結果還不是受騙?</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騙子將事情設計的圓滿,以惠利展現吸引別人,總有受害者以其認知而錯誤判斷而上當。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更有一些打著慈善,祛病消災等等幌子的名目,是否都是讓我們覺得會在他們那裡做了好事或得到需求好處,真實難道不是另種騙,另種非法嗎?</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這都是正確教育的認知能力產生的判斷能力主導我們的思想行為,其對不對的關鍵,在於認知力。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兩句已經再用一些事實來說明正確教育認知的重要了。 <BR>&nbsp;</STRONG></P>
<P><STRONG>當兄弟姐妹父母之間呈現不和睦,當品性倫理因知識低下而呈現道德淪喪時候,才會不和睦,難道還會有真正做到孝慈的人?</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所以,人人說孝慈,我們不確定他做到孝廉慈愛。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當社會團體一團汙糟無法治理,因為教育產生的人們素質,道德水準有問題,所以呈現如此,人人說我是忠於崗位的,我是竭盡心力管理的,我們能確定他符合竭盡心力嗎?</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一切的錯誤結果,並非能力品德問題,根源都在於是否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為事物本源而產生天下。</STRONG> </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八章學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