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之最/最年輕的美國科學院院士】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世界之最/世界之最/最年輕的美國科學院院士</FONT>】</FONT></STRONG></P> <P><STRONG></STRONG></P><P><STRONG>【標題】:最年輕的美國科學院院士</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內容】:“我加一點,曉東是今年新入選的美國科學院院士。”</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坐在身邊的許田教授為王曉東的自我介紹作補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面對今天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裏的五六十名記者,王曉東這位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在29秒的簡短介紹中“忘記”了自己的一切頭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經過4天的苦苦等待,記者終於見到了這位元41歲的科學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本人看起來比個人網站上的照片略顯消瘦,這也許與他頻繁的穿梭於中美兩地有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現任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終身教授和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員的王曉東,從去年起擔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所長,於是他要用每兩個月有兩周的自己私人時間飛回國內主持北京的工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解釋說“剛建立不久的研究所還處在籌備期,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北美招攬人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王曉東所從事的是細胞凋亡規律的研究,凋亡指的是人體細胞的一個自毀裝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很多癌症就是因為細胞自毀過程無法正常啟動,細胞數目越來越多造成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2000年,他和助手們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一種神秘的線粒體蛋白質細胞Smac,這種細胞可以打破腫瘤的“堅硬堡壘”,誘使腫瘤細胞“自殺”,對研究治療癌症方法有重要幫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1996年他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室後,他的論文成果在8年間被其他科學家引用超過了15000次,目前擔任王曉東所在生物化學系主任的麥克奈特評價說:“王曉東是過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當選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對他工作的恰當承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當被問及同時身兼中美兩地科研專案領導人情況下,心在何方,如何衡量項目知識產權時,這個愛看足球的科學家說:“我覺得,這個問題用看體育比賽來比喻更貼切一些,每次中國隊和別人比賽,你也知道我會向著哪一方。</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知識產權上,國際上有非常清晰的辦法:根據某地方投入的多少來分享知識產權。”</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位1980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的河南新鄉人,在本科期間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異功能”。</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特別刻苦”是他的本科老師何大澄給他的評價,“他的成功具備了四個有利條件:第一是刻苦學習,這是基礎條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次,人要聰明一些;</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再者,要處在一個有可能產生突破的領域;</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還有就是好的導師帶領。”</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王曉東在亞特蘭大的埃莫里大學攻讀博士後,與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約瑟夫·戈德斯泰因及邁克爾·布朗共同從事科研工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昔日的學生成為了今天的老師,為了所帶領的博士生們能夠順利畢業,“有出路”,王曉東明年5月才能全心投入到北京研究所的工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種負責任的態度還體現在他的“成果理論”上:“我一直對我的學生說:我並不在意你得到了什麼,但是我對你如何得到的非常在意,你如果學會了科學的方法,又努力地去做這個事情,你怎麼可能沒有成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如果你沒有用科學的方法,你即使有了成果也是不可靠的,是瞎貓碰上死耗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王曉東在美期間每年都回國教書,他和十幾個在美國有教職的大陸留美學者組成了一個團隊,為北大和清華等高校聯合組織了一個名叫“BIO2000”的研究生課程項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復旦大學和母校北師大也有講學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序號】:698</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95%8C%E4%B9%8B%E6%9C%80/%E4%B8%96%E7%95%8C%E4%B9%8B%E6%9C%80/%E6%9C%80%E5%B9%B4%E8%BC%95%E7%9A%84%E7%BE%8E%E5%9C%8B%E7%A7%91%E5%AD%B8%E9%99%A2%E9%99%A2%E5%A3%AB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