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村結構】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村結構</FONT>】</FONT></STRONG></P> <P><STRONG>臺灣耕地面積有限,而農業人口眾多,因此每戶耕地面積甚小。</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根據民國六十九年臺閩地區農漁業普查結果,得知每一農戶平均之耕地面積僅○.八一公頃,農戶耕地面積在一公頃以下者約占總農戶數的百分之七十一,耕地面積在○.五公頃以下者約占總農戶數的百分之四二.三,在○.三公頃以下者約占總農戶數的百分之二二.八,因此本省農業可說是典型的小農經營形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臺灣的農業發展,已由單純的技術性獎勵增產,邁進較複雜的計畫生產、秩序運銷、農產價格以及農業所得等經濟性問題的領域,又農業所受的自然條件限制很大,而且亦受投資報酬遞減的影響,所以農業成長率無法與工業成長率並駕齊驅,但這些並非表示農業在國家經濟中地位的降低,而實際上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仍在扮演提供糧食及工業原料的最基本腳色。</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且近年來政府更以加速農村建設實施農業機械化,研擬第二階段農地改革,以擴大耕作單位面積,促使農業工業化、企業化與農村都市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於改善農村環境與生活品質,不但可以緩和人口外流的趨勢,使壯丁青年留村樂業,成為農建的主力和傳人,並可由此而使農村結構面貌一新,縮短與都市的差距。</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作為推行農村結構改革的手段,以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以促使農業發展更向前邁進。</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自民國六十一年政府推行農村建設運動,到近年實施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以來,籌撥大量經費,採取具體措施,對農村結構已銳意革新。</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吳潮中)</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90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