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2-12-5 07:26:58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公民教育】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教育●公民教育</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公民教育一詞,有廣義、狹義,及折衷涵義三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最廣義的公民教育,指個人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包括兒童社會化、青少年社會化、職業社會化、婚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中與公民教育關係最密切者,為政治社會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次廣義的公民教育,指一切教育過程,認為一切課程直接、間接都與公民教育有關,均屬公民教育之內涵。</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狹義的公民教育,指正式的公民道德科課程,如小學的「生活與倫理」、中學的「公民與道德」、大學的「倫理學」等科目所實施的教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換言之,即指有關公民科之教學與活動而言,其餘之課程,則被視為公民教育之相關課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折衷涵義的公民教育是:在原則及精神方面,認為一切課程或多或少均與公民教育有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在實施上,確認小學之「生活與倫理」、中學之「公民與道德」、大學之「倫理學」等,為公民教育之本科內涵,並以較嚴謹的選擇確認其相關課程,即包括小學的健康教育、社會、國語、團體活動,與輔導活動等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國中的國文、歷史、地理、健康教育、童子軍活動、指導活動,及課外活動等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高中的三民主義、國文、歷史、地理,及課外活動等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大學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哲學等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外,各種訓育活動也被視為公民教育的相關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國外有關公民教育的研究文獻,約可分為三類:一是對一國之內公民教育成效及改進措施的實證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是對不同國家公民教育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國際比較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是對政治社會化或公民教育教材教法的專題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國內有關公民教育的研究,以第三類較多,第二類尚付闕如,最近並有第一類較大規模之實證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項研究由林清江教授主持,名為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獲致如下之結論:一、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的內涵,在基本精神及安排原則方面,均能符合當前社會的需要,各部分的內涵也尚能相輔相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惟認知內容尚有部分欠缺,價值內容尚須進一步協調溝通,教學的可行性尚待改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就公民認知、公民價值,及生活規範實踐等三方面的整體成效言,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的績效良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就公民教育成效的細目分析,我國中小學學生長於重要品德的認同,及適當公民價值的建立,而較拙於公民認知成績及生活規範的實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四、就地區比較,一般趨勢顯示:在認知及價值觀念方面,鄉村公民教育的成效比城市公民教育的成效為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五、父母及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為影響公民教育成效的一項重要因素。</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六、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道德、法律等六類認知能力的公民教育成效言,在國小階段,以社會最優,政治最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國中階段,以社會最優,經濟最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高中階段,則以法律最優,經濟最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七、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道德、法律等六類價值觀念的公民教育成效言,在國中及高中階段,均以文化最優,道德最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八、中小學學生對於我國重要品德的認同與實踐二者之間,部分具有一致性,部分則有差距。</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九、就教師所評量之學生生活規範實踐情形言,以政治類最佳,其次分別為法律、文化、道德、社會類,而以經濟類為最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十、中小學學生的公民教育認知成績、品德認同,與價值適宜性,呈正相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上述三者與品德實踐之間,則無顯著相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林清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14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