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15 13:04:08

【蔡瑞月】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蔡瑞月</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Ts&acute;aiJuiY&uuml;eh(1921-)</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舞蹈辭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類別】:民族舞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蔡瑞月是臺灣當代重要的舞蹈先驅,1921年出生於台南府城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日據下的學校體育課程裡,她初次接受舞蹈教育,台南第二女高求學期間受到日籍體育教師的啟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十六歲的蔡瑞月在高校畢業後,隻身渡海,來到當時東方的現代舞蹈之都──東京,進入「石井漠舞踊專科學校」就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她在石井漠門下所受之訓練包括了芭蕾、律動(eurhythmics)、以及當時受德國新舞蹈和鄧肯自由舞蹈風格影響的日本現代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求學期間,她曾隨石井漠舞團巡迴廣東、越南及日本各地演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她自石井漠舞校畢業,隨即進入他的高徒石井綠的舞蹈研究所繼續深造。</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久後她以優異的成績加入石井綠舞團,擔任要角,並曾兩度隨舞團至南洋勞軍,足跡遍及泰、緬、越、馬、新加坡等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45年底日本戰敗,臺灣結束五十年的殖民命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蔡瑞月放棄在日本已起步的舞蹈事業,毅然決定返台,開創祖國的舞蹈藝術生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翌年春天,她搭上期盼已久的返國船隻,接著在故鄉台南開設了「蔡瑞月舞踊研究社」,開始播撒舞蹈教育的種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並應邀到各地演出,推廣舞蹈藝術的欣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那一年,她推出了根據福金(MichelFokine)的《垂死的天鵝》所作之芭蕾舞《白鳥》(1946),以及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現代舞《讚歌》(1946)和《建設舞》(1946)。</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中《建設舞》以抽象的舞蹈配以現場打擊樂,來表達臺灣百廢待舉、團結建設的主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項當時頗為大膽且前衛的嘗試,反映了蔡瑞月在石井漠處所受德國新舞蹈觀念的啟發。</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除了引介國外的舞蹈形式與觀念外,蔡瑞月亦開始研究中國舞蹈的創作,並嘗試發展臺灣本土的舞蹈主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48年她編作了《江上》和《水社懷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前者是她根據中國歌謠──依庭的《背縴行》及應尚能的《拉縴行》──的曲與詞所編,描述湘江上船伕勞動的情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後者則是受原住民的歌舞及發現日月潭之故事的啟發,是一支描繪原住民生活情景的舞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兩支舞作均採用了中國或臺灣當代作曲家的音樂,突顯出蔡瑞月為祖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舞蹈道路之用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那年五月,蔡瑞月與中國大陸來台詩人雷石榆結成連理,並在婚後將舞蹈社遷至臺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49年「白色恐怖」的陰影籠罩全台,繼台籍精英之後,許多戰後來台的外省籍人士也紛紛被控以左派或通匪的罪名,加以迫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雷石榆因受人誣告,被拘禁半年後,流放廣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數月後,蔡瑞月也被牽連入獄,因莫虛有的罪名在獄中渡過兩年。</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從此雷、蔡二人便因兩岸分裂的事實而被迫仳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就在蔡瑞月步出牢獄後不久,民族舞蹈運動在軍方的主導之下如火如荼地展開,藉著每年盛大舉辦的競賽,成為壓倒其他舞蹈形式發展的主流。</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中國古舞早已失傳,再加上兩岸的完全隔離,使得民族舞蹈的資訊與材料取得相當不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編作真正具有中國風味的古典舞,蔡瑞月曾向平劇界的蘇盛軾、哈元章求教,學習彩帶、水袖、各種指法、步法及槍劍身段,並跟國術大師劉木森學習國術舞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傳統戲曲的素材經過她的消融轉化後,變成了《霓裳羽衣舞》(1955)、《天女散花》(1955)、《虞姬舞劍》(1955)等膾炙人口的舞蹈作品,以及《牛郎織女》(1956)、《唐明皇遊月宮》(1957)等大型民族舞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同時,她也留心收集各式古典人物和邊疆風土民情的文字及圖片資料,並採集外省籍學生、友人對故鄉事物的描述,憑藉她豐富的想像力,創作出《苗女弄杯》(1959)等流傳民族舞蹈界數十年的著名舞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從1950至60年代,除了民族舞蹈外,蔡瑞月的創作與教學重心還包括各國民俗舞以及芭蕾。</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謂「各國舞蹈」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屬於芭蕾性格舞(characterdance)的傳統裡描繪異國人物的舞蹈,如取自芭蕾舞劇《胡桃鉗》的《阿拉伯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另一類則是受外國民俗舞的啟發,再加以編整創造的作品,展現的是二十世紀初歐美東方舞蹈熱(Orientaldance)的影響,此類作品包括蔡瑞月於二次大戰期間在南洋觀摩所得的《菲律賓竹竿舞》(1958)、《爪哇之春》(1958),以及1956年率中華藝術訪問團至泰國演出時帶回來的一系列「泰國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於芭蕾方面,許多舞蹈史上的經典名作都是在蔡瑞月的改編後與臺灣觀眾首次見面,如《薔薇精》(1953;LeSpectredelaRose)、《空氣精》(1957;LesSylphides)、《睡美人》(1953)、《柯碧莉亞》(1961)、《吉賽兒》(1961)、《羅密歐與茱莉葉》(1970)等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在1970年以芭蕾技巧與舞劇形式為基礎,融入中國主題及發展民族舞蹈的心得,創作出舞劇《墓戀》,以現代芭蕾詮釋聊齋誌異中人鬼相戀的故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自1947年在臺北中山堂發表第一次公演開始,蔡瑞月幾乎每年都為她的舞蹈社舉辦一次以上的獨立公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即使在官方嚴禁販售門票,每回演出都須虧損大量金錢的年代,她仍堅持不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公演除了涵蓋她民族舞、芭蕾以及異國風俗舞的創作外,還包括了當年受官方詆毀、被大眾誤解的現代舞,例如以舒伯特名曲《死與少女》為題的雙人舞(1953)、動作與服裝兼具鄧肯舞風與浪漫芭蕾氣質的《月光曲》(1970)、以及用臺灣作曲家呂泉生的曲子編作的《農村酒歌》(1979)、《月出歌》(1979)等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同時,從1967年開始,蔡瑞諞K首創風氣之先,自國外邀請EleanorKing及黃忠良等現代舞蹈家來台舉辦研習會,為新一代的臺灣舞蹈人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她的「中華舞蹈社」更為臺灣培育了許多不同世代的優秀舞者及編舞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83年,蔡瑞月以62高齡代表臺灣參加韓國主辦的「亞洲舞蹈會議」,演出舊作《麻姑獻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並於文藝季「年代舞展」中重跳她第一支現代舞《讚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同年,她隨獨子雷大鵬移民澳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4年獲頒「國家文化薪傳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7年生平紀錄片《海燕》由黃玉珊導演製作完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蔡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