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陽證風寒濕痹】
<B><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red>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陽證風寒濕痹</FONT>】</FONT></P>
<P align=center> </P>
<P><B><FONT size=4>太陽證風寒濕痹(週期性麻痹)。</FONT></B></P>
<P><B><FONT size=4></FONT></B> </P>
<P><B><FONT size=4>劉××,男,45歲。 </P>
<P> </P>遼寧省撫順市某局幹部。
<P> </P>【病史】1975年2月,參加抗震救災工作。
<P> </P>當時氣溫降至零下20度,在雪地臨時架設帳篷辦公和食宿。
<P> </P>2月17日深夜,起床接長途電話,衣著單薄,持續約20分鐘,後感下肢冷麻。
<P> </P>翌日,遂不能站立。
<P> </P>經醫療隊以抗風濕治療無效,第五日即四肢癱瘓。
<P> </P>2月24日送回撫順,××職工醫院外科診斷為「筋肌纖維質炎」。
<P> </P>又轉××醫院治療,當時膝關節紅腫,診斷為「急性風濕症」。
<P> </P>此後三年內,時好時壞,反復發作。
<P> </P>多次住院,有一次長達<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200">200</SPAN>多天。
<P> </P>1979年1月9日癱瘓復發後,病情加重,每日反復發病,大腿肌肉呈陣發性遊走疼痛,輕則起立困難,重則臥床不起。
<P> </P>經遼寧省某中醫醫院內科,先後診斷為:「痹證」、「痿證」、「痿痹兼證」、「風痱」。
<P> </P>瀋陽××醫院內科、神經內科會診,診斷為「發作性癱瘓待診」,並建議轉北京診冶。
<P> </P>在北京××醫學院附院確診為:「週期性麻痹」。
<P> </P>1979年4月13日前來就診。
<P> </P>【初診】由專人陪伴來診,步履困難。
<P> </P>週期性下肢癱瘓每日發作,輕時蹲下後即不能起立,重則四肢皆癱;發作時間約半小時到1小時,有時長達8小時以上。
<P> </P>不服藥也可以暫行緩解,次日又突然發作。
<P> </P>受涼或疲乏後較易引發。
<P> </P>兩腿肌肉遊走疼痛,並有涼麻感,四肢關節及腰部亦時覺痛脹。
<P> </P>頭暈痛,口乾,無汗。
<P> </P>舌質稍紅,根部薄黃苔,脈浮緊。
<P> </P>此為太陽證風寒濕痹,外邪鬱閉,阻滯經絡,長期凝聚不解。
<P> </P>法宜解表開閉,散寒除濕,以麻黃湯加減主之。
<P> </P>處方 麻黃10克 杏仁12克 蘇葉10克 防風10克 法夏12克 甘草15克 因稍有熱象,去桂枝,重用甘草;為加強祛風散寒除濕之力,加蘇葉、防風、半夏以佐之。
<P> </P>從4月13日至5月18日,月餘內,每日一劑,基本以此方加減。
<P> </P>犯病程度逐漸減輕,時間縮短,能獨立自由行動。
<P> </P>【辨證】患者病情復雜,週期性麻痹纏綿不愈,遷延數年,日益沉重。
<P> </P>《素問•痹論篇》云:「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P> </P>本例病發於嚴冬,風寒濕邪,互相交織。
<P> </P>肌肉關節疼痛,遊走不定,為風痹之象;下肢時覺冷痛,遇寒加重,乃寒痹之候;肢體關節,尤其是雙腿重著疼痛,又為濕痹之徵。
<P> </P>從主證來看,風寒濕痹,兼而有之。
<P> </P>
<P>《素問•痹論篇》還指出:「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渣,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P>
<P> </P>本例患者時痛、時不痛,時麻木不仁,或寒、或熱、或濕,雖證候紛紜,錯綜復雜,但其為太陽痹證則一也。
<P> </P>從病因病機分析,此證仍從太陽傷寒傳變而來。
<P> </P>初診證候,尚具頭痛、肢體關節痛、無汗、脈浮緊,表明太陽傷寒表邪鬱滯未解。
<P> </P>不論病程長短,證候如何復雜,仍遵仲景「外證未解」,「當先解表」之旨。
<P> </P>雖然本例表裏相兼,亦應先解表而後治裏,以期獲「表解裏自和」、或表輕裏亦減之效。
<P> </P>【二診】近日來間隔二、三日發作一次。
<P> </P>未出現四肢癱瘓,僅下肢突然不能抬起,或蹲下不能站立,持續約2至3小時緩解。
<P> </P>兩腿肌肉串痛,涼麻較甚,只上半身出汗。
<P> </P>邪中血脈,氣血凝滯之象仍重。
<P> </P>法宜活血通絡,溫經散寒,以當歸四逆湯加味主之。
<P> </P>
<P>處方 當歸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遼細辛3克 木通10克 炙甘草6克 大棗20克 生薑10克 蘇葉10克 防風10克 牛膝10克 木瓜10克 。</P>
<P> </P>
<P>【三診】)從5月22日至6月13日,以上方隨證加減治之。 </P>
<P> </P>發病間隔延長至五至七天,發作時間縮短,僅感四肢痿軟無力,疼痛與涼麻亦減輕。
<P> </P>為增強療效,改投桂枝附子湯,進一步溫其經脈,逐其風寒。
<P> </P>並配 服針砂丸蕩滌濕邪。
<P> </P>
<P>處方一 桂枝10克 制附片20克(久煎) 生薑20克 炙甘草10克 大棗30克 茯苓18克 白朮15克 。</P>
<P> </P>
<P>處方二 針砂、硼砂、綠礬、白礬、神麯、麥芽、木通、廣香、甘草各30克 研末為丸,每日一次,每次約5克 。 </P>
<P> </P>服上方後,疼痛減,近日來僅有輕度發病。
<P> </P>又間以麻黃湯、桂枝湯加減,散寒開閉,通陽解肌,並收通經絡,開痹阻之效。
<P> </P>【四診】7月14日。
<P> </P>發病時,下肢疼痛痿弱進一步減輕,可自行站立;發病時間縮短至1小時左右。
<P> </P>7月11日犯病時,只覺左腿沉重,行步困難,半小時後即緩解。
<P> </P>病現向愈之佳兆,以五通散加味,舒筋通絡為治。
<P> </P>處方 血通12克 木通10克 通草6克 桂枝10克 茯苓20克 法夏20克 蘇葉10克 防風10克牛膝12克 木瓜12克 苡仁15克 甘草3克 伸筋草15克 五加皮15克 絲瓜絡10克 上方加減連服27劑,30餘日未犯病;其後,曾交替服用當歸四逆湯、桂枝附子湯及五通散加減。
<P> </P>共25日未發病。
<P> </P>【五診】9月以後。
<P> </P>遇有外感或勞累,僅間有發病。
<P> </P>平時下肢肌肉略有涼麻疼痛之感,腰微痛:10月中旬,病已顯著好轉,要求回單位工作。
<P> </P>行前囑其避風寒,忌生冷,注意調養,並擬五通散加味,令其緩服以資鞏固。
<P> </P>
<P>處方 血通10克 木通10克 通草6克 桂枝6克 白芍10克 靈仙15克 牛膝10克 木瓜10克 鉤藤10克 防風10克 乳香10克 沒藥10克 茯苓20克 法夏20克 甘草5克 生薑20克 。</P>
<P> </P>
<P>【按語】本例週期性麻痹,前醫曾眾說紛紜。 </P>
<P> </P>從中醫臨證看,主要分歧,在於或痹或痿,或痹痿相兼?一般說來,「痹」與「痿」應屬兩類病變:痹屬寒與實;痿屬熱與虛。
<P> </P>患者雖有肢體痿弱之象,乃由痹病痛久而廢用,並非「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 (《素問•痿論篇》)。
<P> </P>當然,致痿的原因甚多,但其主因為五臟,如肺臟之熱。
<P> </P>而本案主要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痹論篇》),屬太陽證。
<P> </P>故堅持溫通之法為治。
<P> </P>
<P>引用<A href="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A> </FONT></B></P></B>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