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莫逆於心】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莊子故事:莫逆於心</FONT>】</FONT></STRONG></P><P><STRONG> </STRONG></P>
<P><STRONG>《莊子》中間有最嚴肅的一面,對自己生命自己可以作主的道理。 <BR> </STRONG></P>
<P><STRONG>莊子只是沒有明說罷了,他秘密地說在那裏呢?“相忘以生,無所終窮?”這樣的道理,往往莫逆於心。 <BR> </STRONG></P>
<P><STRONG>“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好朋友,他們說:“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是哪個,“相與”是相同。 <BR> </STRONG></P>
<P><STRONG>哪一個人能做到彼此相合於無相之中?彼此合於無相之中,就是不著相,不被現狀所迷。 <BR> </STRONG></P>
<P><STRONG>不著相當然就解脫了,解脫了就萬事不管嗎?就像前面講的那個學天文的老朋友,一天到晚怪裏怪氣的,我現在認為那是前輩的高人,現在幾十年中想從年青人中,找出這麼一個怪人都找不到了,所以越想越可愛。 <BR> </STRONG></P>
<P><STRONG>“訪舊半為鬼”,他當然成仙去了,不做鬼了。 <BR> </STRONG></P>
<P><STRONG>所以,光解脫了還不行,還要入世能夠有所作為。 <BR> </STRONG></P>
<P><STRONG>雖然入世,雖然還在做一個平凡的人,但一切所作所為都不著相。 <BR> </STRONG></P>
<P><STRONG>由此也可以知道三教的不同,如孔孟是偏重于入世,明知世界是不可救的,以仁愛大悲的心情,硬要救世救人,這不是笨,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聖人之行也。 <BR> </STRONG></P>
<P><STRONG>佛家呢?老實講,不管大乘大到什麼乘,還是偏重於出世的。 <BR> </STRONG></P>
<P><STRONG>道家則站在中間,可出可入,能出能入,要出要入都可以,你說進來了嗎?他抽腿就出去了;你說出去了嗎?他拔腿又進來了。 <BR> </STRONG></P>
<P><STRONG>始終在中間,這是道家之妙。 <BR> </STRONG></P>
<P><STRONG>學佛的同學注意,“有相”“無相”莊子早就提出來了。 <BR> </STRONG></P>
<P><STRONG>尤其是禪和佛學借用了老莊的名詞太多,所以研究禪宗的,往往說禪宗受了老莊的影響,這到不一定是這個道理。 <BR> </STRONG></P>
<P><STRONG>“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哪一個人能在太空的霧中遊玩,“無極”代表宇宙,把這個無量無邊的宇宙,像玩銅板一樣,放在手中翻著玩。 <BR> </STRONG></P>
<P><STRONG>彼此能夠忘記了現象界的生命,抓住了生命真正的主宰。 <BR> </STRONG></P>
<P><STRONG>這個主宰無量無邊,無盡無止,莊子始終沒有講永遠長在,但是無所終無所止,對這樣一個生命誰能做到? 研究《莊子》,大家素來被莊子優美有趣的文字騙了。 <BR> </STRONG></P>
<P><STRONG>常常有學佛學道的朋友問,怎麼研究佛學?我看他們誰的個性與莊子風格相近,就說,不用了,你讀讀莊子就好哦。 <BR> </STRONG></P>
<P><STRONG>讀了《莊子》比佛學好,學了佛學太宗教化,馬上就要吃素拜佛等,太嚴肅了。 <BR> </STRONG></P>
<P><STRONG>讀了《莊子》沒有那麼嚴肅,非常解脫。 <BR> </STRONG></P>
<P><STRONG>你有了煩惱,一邊拿木魚一面讀《莊子》,那真是別有味道,很解脫。 <BR> </STRONG></P>
<P><STRONG>這是《南華經》喲!道教就念這個。 <BR> </STRONG></P>
<P><STRONG>但是輕鬆解脫之中,你被文字騙過去了,著了相。 <BR> </STRONG></P>
<P><STRONG>執著了輕鬆解脫這一面,還沒有瞭解《莊子》中間有最嚴肅的一面,對自己生命自己可以作主的道理。 <BR> </STRONG></P>
<P><STRONG>莊子只是沒有明說罷了,他秘密地說在那裏呢?“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像這類句子非常多,在內七篇中到處提到這類觀念。 <BR> </STRONG></P>
<P><STRONG>“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三個人講完後,相視而笑,心心相印,只有他們三人懂。 <BR> </STRONG></P>
<P><STRONG>引用:</STRONG> <A href="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2919.html">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2919.html</A></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