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 發表於 2012-7-16 16:52:02

【以德報怨,善待所有問題】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以德報怨,善待所有問題</FONT>】</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BR>&nbsp;</STRONG></P>
<P><STRONG>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BR>&nbsp;</STRONG></P>
<P><STRONG>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BR>&nbsp;</STRONG></P>
<P><STRONG>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BR>&nbsp;</STRONG></P>
<P><STRONG>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BR>&nbsp;</STRONG></P>
<P><STRONG>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BR>&nbsp;</STRONG></P>
<P><STRONG>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BR>&nbsp;</STRONG></P>
<P><STRONG>實施行動要本著自然順暢的原則;執行事物要本著不造作生事的原則;體味人生要能夠味出沖淡平和的滋味。 <BR>&nbsp;</STRONG></P>
<P><STRONG>大的事件要當作小的問題來處理,多的財物要當作少的彩頭來對待,就不會失卻平常心了。 <BR>&nbsp;</STRONG></P>
<P><STRONG>用道德仁愛去對待仇恨怨咎。 <BR>&nbsp;</STRONG></P>
<P><STRONG>解決問題應該從最容易處入手,處理大事件必須從最細微的角度去分析。 <BR>&nbsp;</STRONG></P>
<P><STRONG>這是因為天下困難的事情總是起源於簡單的小事,而任何艱巨繁複的工程往往都只是由許許多多的小事組合而成。 <BR>&nbsp;</STRONG></P>
<P><STRONG>所以上乘的智者從不固步自封,才能成就他真正的偉大。 <BR>&nbsp;</STRONG></P>
<P><STRONG>隨意的許諾往往會因為難於實現而使自己喪失信用,總是玩世不恭、遊戲生活的人也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撓。 <BR>&nbsp;</STRONG></P>
<P><STRONG>因而智者總是認真地對待所有的問題,所以就沒有任何事能困擾他,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困難。 <BR>&nbsp;</STRONG></P>
<P><STRONG>“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這裏重點突出的是一個“無”字。 <BR>&nbsp;</STRONG></P>
<P><STRONG>“無”是核心,“有”是發展。 <BR>&nbsp;</STRONG></P>
<P><STRONG>“無”是萬事萬物所共有的本質,“有”則是各個層次不同的區別。 <BR>&nbsp;</STRONG></P>
<P><STRONG>因此,“無為”就是最高層次的“為”,是基於“道”的“為”。 <BR>&nbsp;</STRONG></P>
<P><STRONG>“無事”也是最高境界的“事”;“無味”就是最高境界的“味”。 <BR>&nbsp;</STRONG></P>
<P><STRONG>在比較低的境界上,有種種“為”,有種種“事”,有種種“味”,有種種“色”、“聲”、“香”、“觸”、“法”、“象”、“形”、“器”等等,越往高處,這些具體的東西就越來越豐富,豐富到了極處,就不再是“有”這個層次可以形容了,而只能是“無”,“無”就是“大有”。 <BR>&nbsp;</STRONG></P>
<P><STRONG>為“道”者所要做的、所要體味的就是這個“無”。 <BR>&nbsp;</STRONG></P>
<P><STRONG>“無”才是“道”最核心的東西。 <BR>&nbsp;</STRONG></P>
<P><STRONG>“無”也是一切“有”的基礎。 <BR>&nbsp;</STRONG></P>
<P><STRONG>自然順暢、清靜無事、沖淡平和就是“無”的境界。 <BR>&nbsp;</STRONG></P>
<P><STRONG>“無”才能“不以物喜”從而“不為物役”,“無”才能“不為己悲”從而“寵辱不驚”。 <BR>&nbsp;</STRONG></P>
<P><STRONG>“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大”和“小”有區別嗎?“多”和“少”有區別嗎?只是數量的差別而已。 <BR>&nbsp;</STRONG></P>
<P><STRONG>操守、志向、本色可以被金錢役使嗎?親情、友情、愛情能夠被財物左右嗎?名譽、利益、地位是否比生命更重要?這些問題回答其實不難,只要從良心出發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確的答案。 <BR>&nbsp;</STRONG></P>
<P><STRONG>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大”和“小”、“多”和“少”就可以動搖他的決定。 <BR>&nbsp;</STRONG></P>
<P><STRONG>學孔融讓梨給兄弟的人不能讓一套房子;不會為了幾百元出賣色相的女子卻只想嫁給富翁、大款;“鐵”哥們共同投資發了財卻反而為財反目。 <BR>&nbsp;</STRONG></P>
<P><STRONG>這些都是看不清“大”和“小”、“多”和“少”的關系罷了。 <BR>&nbsp;</STRONG></P>
<P><STRONG>大的事件要當作小的問題來處理,多的財物要當作少的彩頭來對待,就不會失卻平常心了。 <BR>&nbsp;</STRONG></P>
<P><STRONG>有了一以貫之、一如既往的平常心,那麼很多看起來很難判斷、很難抉擇的問題、矛盾也就很容易就能解決了。 <BR>&nbsp;</STRONG></P>
<P><STRONG>怎麼解決?就是依靠“道德”,依靠“良心”。 <BR>&nbsp;</STRONG></P>
<P><STRONG>我們虧欠了別人,當然應該補償;別人虧欠了我們,我們也要“以德報怨”而不是“怨怨相報”。 <BR>&nbsp;</STRONG></P>
<P><STRONG>一切有形的東西從“道”的角度來看都是無足輕重的,只有遵循“道德”,執守“良心”才是最重要的。 <BR>&nbsp;</STRONG></P>
<P><STRONG>“以德報怨”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也是從根本上消弭一切災難、禍患、仇恨、怨懟的法門。 <BR>&nbsp;</STRONG></P>
<P><STRONG>“以德報怨”才是改良社會風氣、淨化人間的根本途徑。 <BR>&nbsp;</STRONG></P>
<P><STRONG>不是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也不容易做到的。 <BR>&nbsp;</STRONG></P>
<P><STRONG>“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世上有很多“難事”和“大事”其實解決起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BR>&nbsp;</STRONG></P>
<P><STRONG>關鍵是怎麼來看它。 <BR>&nbsp;</STRONG></P>
<P><STRONG>“難”的事情的突破口總是容易的事情,關鍵是你能找到那個容易的突破口。 <BR>&nbsp;</STRONG></P>
<P><STRONG>“大”的事情解決起來也總有個次序、頭緒,因此可以分解為一件件小事。 <BR>&nbsp;</STRONG></P>
<P><STRONG>關鍵其實並不在於能不能做“難”和“大”的事,而是能不能做“易”和“小”的事。 <BR>&nbsp;</STRONG></P>
<P><STRONG>不會做“難”事、“大”事的人其實連“易”事和“小”事都做不好,善於處理“易”事和“小”事的人才能解決真正的“難”事和“大”事。 <BR>&nbsp;</STRONG></P>
<P><STRONG>這其實是在強調基礎的重要,修行道德其實並不難,無非“直心正見”而已。 <BR>&nbsp;</STRONG></P>
<P><STRONG>所有修行的方法、步驟都是平常和容易的,難就難在一以貫之的精進功夫。 <BR>&nbsp;</STRONG></P>
<P><STRONG>“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裏有兩層意思: 一是“聖人”不自己認為自己很“大”,是不自高自大的意思,當然這樣就不會固步自封了,才能最終成就他的偉大。 <BR>&nbsp;</STRONG></P>
<P><STRONG>二是“聖人”從來不做“大”事,而只是踏踏實實地專做“小”事,小中見大,最終成就了他的偉大。 <BR>&nbsp;</STRONG></P>
<P><STRONG>“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輕易許諾的結果必然是經常的失信,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簡單最終肯定是到處碰壁。 <BR>&nbsp;</STRONG></P>
<P><STRONG>輕諾寡信、多易多難,這是普通人容易犯的錯誤。 <BR>&nbsp;</STRONG></P>
<P><STRONG>這些錯誤關鍵在於心態的輕狂浮躁。 <BR>&nbsp;</STRONG></P>
<P><STRONG>“聖人”對待所有問題的態度是:大的問題就是小的問題,而小的問題就是大的問題;難的問題就是易的問題,而易的問題就是難的問題。 <BR>&nbsp;</STRONG></P>
<P><STRONG>所以他面對所有問題既不畏難回避也不隨意輕視,總是認真地對待所有的問題。 <BR>&nbsp;</STRONG></P>
<P><STRONG>因此就沒有任何事能困擾他,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困難。 <BR>&nbsp;</STRONG></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8048.html">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8048.html</A></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德報怨,善待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