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康泡沫的經驗教訓】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達康泡沫的經驗教訓</font>】</font></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蕭良序, 漢鼎安裕資產管理公司執行合夥人</strong></p><p><br><strong>●今年第一季,市場悄悄的度過了一個十週年紀念。</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沒有大型活動,沒有熱烈討論,彷彿大家都希望把它忘記。 </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十年前此時,所有投資者都經歷了一場空前的熊市。 </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2000年第一季,三大指數紛紛達到了當時的歷史新高。</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1月14日道指達到11723點;</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3月10日那斯達克指數達到5048點,3月24日史坦普500達到1527點。</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然後,科技股泡沫破裂,指數轉向,迎來了長達兩年的艱苦熊市;</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那斯達克跌幅達到80%。 </strong></p><p><br><strong>在事件之後的檢討中筆者預期,需要經過數年的沉澱,才能較準確的了解科技股泡沫的影響。</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十年後的今天,科技股泡沫啟發與當時的直覺想法完全不同,甚至竟是恰恰相反。 </strong></p><p><br><strong>當時由於科技股泡沫破裂是如此的錐心之痛,飽受教訓的市場和投資大眾絕對不會讓事件重演。</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那個想法只對了一半。</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痛苦確實錐心,但市場和投資大眾顯然學不會教訓;</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十年來,泡沫不但在房市上演,還在股市重演。 </strong></p><p><br><strong>是否覺得今天的世界不太一樣了呢?</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感覺如此。</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現在反過來認為,市場上以及生活中難以想像的、且影響廣泛的天災人禍,會一再的重演。 </strong></p><p><br><strong>第一次有這樣的領悟是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之後。</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由於在那之前已經有連續三次重大災變,疊加在一起,讓筆者感覺「世界好像不太對勁了」。 </strong></p><p><br><strong>首先當然是達康泡沫的破裂。</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道瓊和史坦普500下降了40%,那斯達克則下降了驚人的80%。</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這種幅度只有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可以相比;</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除非當年有哪一位百歲老公公還在炒股票,可以說,當時活著的無人經歷過類似事件。 </strong></p><p><br><strong>接著是911襲擊事件,開啟了恐怖攻擊的新時代。</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一種以往只有在電影裡面的情節瞬間變成現實,人類生活從此改變。</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接著又是2003年衝擊華人世界的SARS事件,也是現代社會聞所未聞之怪事。</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史書偶有記載「某歲某地大疫」,原來就是這樣的情景。</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SARS期間人人自危,感覺與死神如此之近。 </strong></p><p><br><strong>04年印度洋海嘯導致20多萬人喪命,令人怵目驚心。</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人們感覺新的千禧年似乎不太平靜。</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這樣的事情確實不少﹕ </strong></p><p><br><strong>07年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平均房價下跌40%。 </strong></p><p><br><strong>08年房價萎縮導致以房貸為基礎的證券崩潰,多數銀行周轉不靈,需要政府挹注資金度過難關,金融海嘯衝擊全球。 </strong></p><p><br><strong>09年失業率突破10%,加州更超過15%,為數十年的最高。</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房價下跌和高失業率導致各級政府稅收減少,紛紛裁減預算,間接但也非常嚴重的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 </strong></p><p><br><strong>今年,一系列厄運的始祖─達康泡沫破裂─屆滿十年,往回看,又看到一個怪像:</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十年來道瓊漲漲跌跌,結果是原地踏步。</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統計顯示道瓊十年不漲的情況只有2%的機率。 </strong></p><p><br><strong>達康泡沫破裂十年來,市場不但沒有恢復穩定,反而更頻繁的在受到衝擊。 </strong></p><p><br><strong>目前還在潛伏期、未來可能失控的還包括歐元區的可能分裂,美國的債務危機,以及股市的無理性動作等。</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總的感覺是,過去十年所見的難以想像的、且影響廣泛的天災人禍未來還會繼續發生,繼續衝擊市場。 </strong></p><p><br><strong>那麼,在今天的投資環境中,除了做投資都要研究的「哪家公司會倒閉」、「今年市場會漲還是跌」以外,應該自問一些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或是以前會覺得可笑的問題,然後採取必要的措施: </strong></p><p><br><strong>再十年後道瓊會漲還是跌?</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再二十年道瓊會漲還是跌?</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美國會變成不適合居住嗎?</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還有什麼天災要發生?</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恐怖份子接下來有什麼壞主意?</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在大銀行的現金存款安不安全?</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都說有美國政府擔保,但美國政府會不會倒?</strong></p><p><br><strong>誰來擔保美國政府? </strong></p><p><br><strong>為了應付未來,應調整長期持有的策略,也會更分散風險-不僅針對城市範圍的災難,也針對全國範圍的災難。</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錢要分散在不同的資產、貨幣、託管公司、城市、以及國家地區。 </strong></p><p><br><strong>達康時代一句名言可以為達康泡沫做最好的總結。</strong></p><p><strong> </strong></p><p><strong>英代爾前總裁葛洛夫常說「唯有緊張大師才能倖存」,意思是緊張大師過度敏感,對任何杯弓蛇影都認真對待,卻也因而當真正的災難出現時已經有所準備,別人措手不及而緊張大師得以安全度過。 </strong></p><p><br><strong>在未來的投資環境中,唯有對市場的所有變局都有所防範的緊張大師才能倖存。</strong></p><p><strong></strong> </p><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article?mid=50263">http://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article?mid=50263</a></p>
頁:
[1]